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時評:提穩菜籃,需用好兩隻“手”

馮 華

2016年04月06日09: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保持菜價穩定在合理水平,是一道考驗管理者智慧的民生必答題。既要保障城裡人的吃菜問題,不能菜貴傷民,又要解決菜農的增收問題,不能菜賤傷農

      

  “現在的菜怎麼這麼貴呀?!”最近一段時間,不斷上漲的菜價引發廣泛關注。有家庭主婦晒出購物清單,因為菜價上漲,三口之家一個月多花了近200元菜錢。據農業部蔬菜生產信息網監測,580個蔬菜重點縣信息監測點顯示,3月中旬42個蔬菜產品平均地頭批發價同比上漲29.5%。

  對於菜價上漲,首先應理性看待。這次上漲,既有當前正處“春淡”期、供應整體偏緊的原因,也與前一階段罕見的“霸王級”寒潮突襲、南方產區蔬菜大量減產有關。還要看到,大白菜、結球甘藍、大蔥等一些蔬菜的漲幅較大,是由於近年來效益偏低、種植面積呈下降趨勢,對供給產生了一定影響。

  市場經濟條件下,蔬菜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出現波動,正常。但對於超出合理區間的暴漲暴跌,則須予以重視。農業部負責人表示:特別要推動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切實保障常年菜地保有量、重要蔬菜產品自給率和蔬菜產品質量合格率的穩定。菜價一頭連著市民的“菜籃子”,一頭連著農民的“菜園子”,兩頭都是大民生。既要保障城裡人的吃菜問題,不能菜貴傷民,又要解決菜農的增收問題,不能菜賤傷農。保持價格穩定在合理水平,是一道考驗管理者智慧的民生必答題。

  深層次觀察菜價上漲,反映出蔬菜供給的結構性失衡問題。近年來我國蔬菜生產呈現出“大生產、大流通”的格局。從生產環節來看,蔬菜產區由城市郊區向農區集中,生產方式由露天向設施轉變,生產組織結構也趨向專業化和規模化,這些都帶來蔬菜成本結構的變化。土地、人工等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推動蔬菜生產成本明顯增加﹔流通環節的鏈條過長、環節過多等情況依然大量存在,都在無形中推高了蔬菜價格。

  提穩“菜籃子”,需要市場和政府兩隻手都發揮好作用。蔬菜對市場供求反應靈敏,最有效的手段還是加大對生產的支持力度,從政策、補貼、保險等環節入手,加強對“民生菜”的扶持,依靠市場來拉動生產。同時,有關部門的監測預警與調控措施還應更科學。比如,針對災害性天氣頻發的情況,應提前做好預案,合理調整生產、調度供應,盡量減小市場波動﹔做好反周期調節,而且調控也不是隻“管漲不管跌”,不合理高漲時要管,低迷時也應“該出手時就出手”,切實維護菜農的合理收益,進一步完善現有的蔬菜動態儲備及應急機制。

  進一步看,推動蔬菜產業的升級才是治本之策。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加快轉變蔬菜的生產方式,打通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提高蔬菜產銷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同時積極改善蔬菜流通設施條件,降低農產品儲藏、流通成本,引入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推動“農超對接”,讓百姓的“菜籃子”更豐富實惠。

  回顧過往,農產品價格“過山車”現象,屢有發生。從“姜你軍”到“蒜你狠”,到“‘二師兄’身價上天”,民間戲語也反映了這一點。在探索如何走出農產品的漲跌異動、周期性怪圈的過程中,“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農產品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已成為基本共識,並寫進了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但“市場決定”並不意味著政府就可以“大撒把”。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上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關鍵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該放給市場和社會的權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該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對農產品來說,如何“放到位”“管到位”,怎樣保護農民利益、維護市場的基本穩定、避免價格大起大落帶來的傷害,政府非但不能缺席,更應有所作為。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06日 05 版)

(責編:謝磊、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