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論壇:讓城市更有“溫度”

思遠

2016年02月05日07: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新春臨近,中國迎來“短期人口大遷徙”。中科院大氣所研究發現,人口流動甚至能影響溫度,北上廣等大城市溫度有所降低,而在海南三亞,春節期間日均氣溫會比平日高出近0.5攝氏度。

某種意義上,是游客“用腳投票”的選擇,提升了三亞的溫度。媒體報道,今年的三亞,依然位列春節黃金周國內游熱門目的地前三名。從組建旅游警察支隊整治旅游“頑疾”,到開啟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雙修”,三亞的“高人氣”,既是人們對碧水藍天、椰風海韻的向往,也是對這兩年三亞狠抓城市治理、提升旅游品質的肯定。

城市的“熱島效應”,讓溫度計的水銀柱更高﹔而人氣的攏聚,卻源於城市另一種“溫度”的提升。“城,所以盛民也。”城市,以人的宜居和樂居為旨歸。在一定意義上說,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取決於有多少高樓大廈、人文景觀,而是取決於它讓人感受到的舒適“溫度”。

城市的“溫度”,源於自然之美,更源於風物之美。景與城、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美美與共,城市才能別具情懷,因有氣度而有溫度。像三亞這樣的旅游城市,美景如常在的盛宴,讓人陶醉。不過,如果城市交通擁堵、違章建筑蔓延,就難免煞了風景。正是痛感於此,三亞以山體、河流、海岸等為重點抓生態修復,以廣告牌匾整治、城市綠化改造、城市色彩協調等為重點抓城市修補,以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雨水等為重點建海綿城市。唯有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市與自然相得益彰,“溫度”才能更宜人。

城市的“溫度”,不僅在風物之美,也在於精神之美。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記憶的載體。一座城市吸引人的,短期而言是旖旎風光,長久而言則是其獨特的精神氣質。三亞的精神既植根歷史,也寓於現實。過去,“天涯海角”之名,讓文人騷客於此暢望雲霞海曙、煙波浩渺。今天,“國際旅游島”之名,也讓這裡成為文化交融、文明交匯之地。如果能讓歷史與現實交相輝映,展現海闊天空的精神、海納八方的氣質,一定使海島更讓人心儀神往。

城市的“溫度”,根植精神之美,體現於人文之美。在三亞聽到一個故事。元旦前夕,一位石家庄游客花1.5萬元買了條水晶項鏈,后來覺得有點貴,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到旅游警察希望能幫他退貨,沒想到成了真,“警官還專門駕車送我們過去,讓我們心裡倍感溫暖。”一個細節,折射出城市治理水平的改進、人文精神的提升。讓人看到,城市的溫度,不僅在眼底的無限風景,更在人間的一片真情。

打造城市的宜人“溫度”,一個核心的內容,就是“人”。流動時代,我們已從“熟人社會”進入“陌生人社會”,城市對待人的態度,往往要看對待“陌生人”的態度。對於一個旅游城市來說,更是如此。一盤“天價大蝦”足以讓城市形象蒙塵,一次出租宰客足以令人對城市反感。“堅硬的城市裡沒有柔軟的愛情”,海南省委之所以強調“管理好城市比抓項目還重要”,正是因為看到,一個冷冰冰的城市不可能受到旅客的真心青睞。風物之美、精神之美、人文之美,說到底都是“人”之美,取決於如何認識人、怎樣對待人、如何塑造人。

晨光照亮鹿回頭的雕像,海風喚醒亞龍灣的細沙,國際旅游島有無限風情。根治“大城市病”,清除“旅游頑疾”,仍需抓住“人”這個核心。城市一旦有了溫度,也就有了迷人的魅力和光彩,才能讓更多人在這裡感受到滿滿的獲得感。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05日 04 版)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