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論壇:讓城市散發“文化的光束”

李拯

2016年01月19日07: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威尼斯水城”“泰晤士小鎮”“哈斯塔特村”……前不久,有媒體盤點出十大“山寨”小鎮,因缺少本土靈韻,就像鼓脹的氣球被抽走了空氣,給人以枯萎干癟的味道。

這正是城市建筑貪大媚洋的一個縮影。隨著城市快速發展,一些地方罔顧城市的文化傳承,導致城市建筑亂象橫生,而城市記憶則在推土機下化為瓦礫,城市文脈出現斷層,社會公眾反映強烈。正如學者所言,這種建筑同文化越來越遠,同浮華越來越近﹔同傳統越來越遠,同山寨越來越近。

現代化固然伴隨著工業轟鳴與都市氣息,但那並不意味著城市隻能是堅硬的鋼鐵水泥森林。城市建筑既是對空間的折疊,更是對歷史的延續,如果斬斷了歷史文化臍帶,就隻能在所謂的審美世界裡無所適從地流浪。就此而言,貪大媚洋、以洋為尊、以洋為美,不僅是一個審美趣味的問題,更反映著深層次的文化迷失。

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我們不能以為高樓大廈越多,就越是現代化﹔更不能以“現代化”的名義,將凝固著歷史記憶的城市建筑拆除,做出“拆真古跡、建假古董”之類的蠢事。建筑也是富有生命的所在,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貼地的音符,每一個建筑都在穿行的歲月裡留下滄桑的故事。

前不久北京大雪,“到故宮拍雪景”成為人們周末的一大盛事。“白雪鑲紅牆,碎碎墜瓊芳,美得這麼安靜”,人們徜徉在紅牆朱門、黃瓦綠窗裡,感受著時間的吐納與呼吸,在思接千載中尋覓著此心安處的慰藉。這從一個側面生動表明,城市不僅是一個生活的場所,更應該是一個安放心靈的意義系統。

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之處,正在於把哲學想象與歷史文脈融入磚石之中,使建筑成為文化傳承的視覺象征。歷朝歷代的宮廷建筑,體現“一陰一陽謂之道”的辯証哲學,講究“中軸對稱”“面南背北”﹔發源於民間的徽派建筑,雖為人作、宛自天成,達到了“青山雲外深,白屋煙中出”的和諧境界,體現了“天人合一”“物我為一”的精神追求。“建筑是對世界現實和人類生存的一種表達”,城市建筑從來都不只是磚瓦的堆砌,而是記錄著不同時代的陰晴圓缺、悲歡離合。

中國傳統的建筑美學,應該也完全可以生長出現代的審美趣味。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北京香山飯店,憑借山勢,高低錯落,蜿蜒曲折,院落相見,充分體現了中國園林建筑的特點,是中國傳統建筑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典范。貝聿銘本人也說:“從香山飯店的設計,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筑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是的,中國建筑文化樹大根深,隻要我們多一些自信、多一些在傳承基礎之上的創新,就能在現代世界散發“文化的光束”。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19日 04 版)

(責編:常雪梅、朱書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