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與鴿共舞”需要什麼智慧

陳效衛

2015年11月16日09: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如果對動物的好惡是一種文明認知,那麼也許需要一種更大的秩序來框定,讓人類與動物在“相看兩不厭”的同時避免產生“附帶損傷”

     

  世界上哪些動物對人類危害最大?如果答案包括“鴿子”,肯定讓人驚訝。

  然而,近日互聯網上熱播的一段視頻,喚起了人們對鴿子的再認識:一隻鴿子悠然地橫穿馬路,一輛疾駛而來的汽車為避讓而急停,導致三車追尾相撞。聯想到此前諸多“鴿子威脅飛行安全”的新聞,不免讓人心有余悸。

  除了有時扮演“交通殺手”,身居城市的鴿子,以一年約12公斤的“總出口量”,常使城市的地面、建筑物外牆與陽台、公園的椅子、露天停放的車輛等都淪為“公共廁所”。這樣,清掃鴿子的糞便就成了“珀涅羅珀的織物”——永遠做不完的工作。

  鴿子還可能傳播疾病。2013年8月,莫斯科大量鴿子因感染易傳染的紐卡斯爾病死亡,引發市民恐慌。與那些攜帶沙門氏菌、隱球菌、空腸彎曲菌及其他病菌的鴿子有過接觸的人,容易患上相應疾病,尤其是兒童、老人這些人群。

  一小群鴿子確實能顯示“可愛”的一面,一大群鴿子則易蛻變為“可恨”的公害。在缺少天敵的情況下,一對鴿子一年可繁育12隻后代。若不採取有效措施,到2017年全世界鴿子總量,將由目前的幾千萬隻猛增至4億隻之巨。“鴿”滿為患,勢必引發更多的安全事故、衛生、疾病等問題。

  20世紀以來,歐美不少大城市紛紛使出了定期圍捕、搗毀鴿巢、放鷹抓捕、喂避孕藥、播放獵鷹錄音,甚至下毒、電擊、射殺等手段,努力控制鴿子數量的過度增長。英國倫敦原市長利文斯通曾將鴿子稱為“有翅膀的耗子”,出台法規禁止在廣場上喂鴿。但這些舉措都不同程度地遭到“鴿派”的反對。反對者認為,喂食是與鴿子“親密接觸”的唯一機會,不僅增添景點的祥和氣氛,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標志。

  兩種態度背后所呈現的立場、理念之別,貫穿於治理“鴿患”的整個過程。幾千年來,人類對動物的關心主要是為了“食肉寢皮”,對鴿子則有些例外。它“飛入尋常百姓家”,人類感激它送來了“大水已退”這一事關人類生存和文明延續的戰略情報。鴿子自此脫下凡塵苦惱,千年來一直享受著衣食無憂的安逸生活。

  然而,當鴿子成為“和平使者”、狗成為“人類的朋友”、烏鴉成為“吉祥之鳥”,面對歐美國家的“鴿滿為患”、亞洲國家的養狗問題、日本等地的烏鴉圍城,人們特別需要認真思考:動物的定位,到底是動物自身特性使然,還是出於人對它們的想象與需求?如果對動物的好惡只是一種文明的認知,那麼也許需要一種更大的秩序來框定,讓人類與動物,在“相看兩不厭”的同時避免產生“附帶損傷”。

  人與動物之間的沖突,乃至因此發生的人與人的沖突,已經成為城市管理的一個重要命題。鴿子依然是和平、純潔、美好、幸福的象征,但如何讓它們“適量、優雅地生存”,為人類與動物彼此框定不影響對方生存、活動的范圍邊界,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氛圍?“與鴿共舞”,需要城市管理者拿出更多智慧。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16日 05 版)

(責編:黃策輿、朱書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