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方斌
2015年09月30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秋賞月之余,不由想起新疆和田的“月餅”。據說兩千多年前,借助絲綢之路,新疆和田地區就有與月餅極似的圓形面餅,如今已經成為和田百姓桌上的尋常食物。而且,隨著時光流轉,新疆月餅也在不斷花樣翻新。比如“切糕月餅”,既有切糕的干脆,又有月餅的香甜,這是民族特色與歷史傳統的結合,既團圓又團結。
在和田還吃過另一種維吾爾族的日常食物——粽子。漢族傳統的節日美食有著維吾爾族的吃法,夾拌糖稀、蜂蜜、酸奶、刨冰等輔料,別有風味。這正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味道,飽蘸了新疆各族群眾的甜蜜,從舌尖滑進腸胃,融入中華文明的血脈。
還有那香噴噴的抓飯、在馕坑制作的烤包子、百吃不厭的新疆拌面……千百年來,民族之間相互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同一食物不同吃法,何嘗不是文化上一體多元的體現,何嘗不是精神上的攜手和擁抱?自古以來的商業往來、文化交流,延展了新疆少數民族獨特的飲食文化,成為一種既保持自身底蘊,又融匯其他因素的文化體系。
飲食文化的相互交融,既是一種對多種口味的追求,也是一種相互之間的文化認同。遙想小麥在西藏的命運變遷,從最初“藏族不願吃小麥,隻吃青稞”到90年代“小麥是不壞的選擇”,再到今天“藏族都愛吃小麥”,小麥走上藏族餐桌的過程也是藏族與中華民族其他成員交往擴大、差異縮小和文化交融的過程。透過這一過程,有助於我們探求文化認同與民族團結的同聲相應。
誠如人類學家張光直所說,“到達一個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飲食文化的交融是一面透鏡,透射出各個民族相互學習、相互欣賞,共同創造祖國燦爛文化。正如一個音符無法表達出優美的旋律,一種顏色難以描繪出多彩畫卷,各民族文化正是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在交融中相互認同,創造一座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殿堂,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自在和統一的整體。
撥開歷史的層層帷幕,拂去歲月的重重塵埃,我們可以看到,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不以血緣論夷夏,而以文化論親疏”,說的正是這個道理。18世紀下半葉發生的震驚世界的蒙古土爾扈特部落東歸,就是因為文化認同的偉大力量。流落在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部落歷時8個月,行程萬余裡,以巨大的犧牲回到中國。而回歸的牽引力就是“投中國興黃教之地”的文化宗教認同。
正是中華文化強烈的向心力,涵養了少數民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心靈認同。無論是在70年前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還是在汶川大地震后全國愛心涌動的溫暖時刻,各族人民都用行動譜寫了“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傳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優秀中華文化綻放時代光芒,滋養人民心靈,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就會煥發出深沉的休戚與共情懷、堅韌的守望相助意識、昂揚的同心共濟精神。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心靈的交流是各民族文化最本質的交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家庭團圓的味道最幸福,民族團結的味道最和美,56個民族民心相通,以情交心,以心換心,奏響的正是祖國這個大家庭的最美和聲。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30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