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送錢送物的扶貧誠可貴,送門路的“扶志”價更高

陸雨

2015年09月30日13: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十八大以來,中央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力度空前,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扶貧工作,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如期脫貧、所有貧困縣要減貧摘帽。

黨和政府把扶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重要最實際的工作來抓,頂層推動,各級落實,扶貧攻堅由過去的“單純扶貧部門負責”變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大格局。受益於扶貧工作,許多貧困家庭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許多貧困村培育出自己的村級集體經濟,村級事務步入正軌。但有的地方,把貧困村的評定當成“天上掉餡餅”,等著盼著這個稱號背后的各種利好政策和優勢資源,年年扶、年年窮,始終甩不掉貧窮落后的“帽子”。

扶貧以“扶”字為先,可見,這項工作,絕大多數還屬於外力推動型的工作。面對貧困村基本生存條件差,交通閉塞、產業落后,教育、衛生、醫療等保障跟不上的問題,通過資金投入、產業扶持、醫療救助、政策傾斜等等外力手段,解決貧困村的燃眉之急,這是必經的路徑,也符合馬斯諾需求理論,先解決生存需要,再解決發展需要。但在現實操作中,生存需要好解決、見效快,有錢就能辦事,發展需要卻不好解決,不僅要錢,還要技術、信息和長期引導,對政策的長效性和干部的穩定性是一大考驗,在很多地方“兩年脫貧”“三年摘帽”的扶貧口號之下,投資金、上項目便成了部門完成任務的不二法則。

解決問題,內因才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聚焦扶貧工作的著作《擺脫貧困》中提出,“貧困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單純的送錢送物,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貧困面貌,甚至會滋長“靠貧吃飯”的惰性思維,隻有讓貧困群眾從思想上樹立發奮圖強的決心,行動上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門路上增加創業就業的機遇,才能真正達到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的目標。

扶貧貴在扶志。中央對扶貧工作提出的“四個切實”“六個精准”“五個一批”,其實就是一張扶志路線圖。各地在扶貧工作中,既要“輸血”,更要“造血”,既要送溫暖,更要送志氣、送信心、送技術、送門路。特別是作為扶貧主力軍的“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不能把扶貧攻堅簡單看作走訪了幾戶貧困戶、送去了幾袋生產生活用品,而應該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對貧困村和貧困戶的“扶志”上。要從思想上、精神上進行宣傳教育,幫助群眾摒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觀念,樹立起“靠自己”的信心和決心﹔要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不同的貧困村、不同的貧困群體採取不同的幫扶手段,幫助群眾發展產業、外出就業等﹔更要有打“持久戰”的毅力,在“扶志”上堅持代際傳遞、長期引導,防止“三分鐘熱度”。

如今,“扶不扶”的問題已然解決,“怎麼扶”更為迫切。隻有做到“扶貧扶志兩結合”,才能真正實現貧困落后都消除。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