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任仲平:讓和平永駐人間

——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年之際

2014年07月28日07: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英德兩國正式開戰的那個晚上,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對著倫敦夜空感喟:“整個歐洲的燈火正在熄滅。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將不會再看到它們被重新點燃。”這句話成為那段黑暗歲月最蒼涼的注腳。

薩拉熱窩的一聲槍響,引發了一場遍及歐亞非三大洲的戰火。殘酷血戰歷時四年零三個月,先后將三十多個國家投入其中,卷入戰爭的人口在十五億以上,吞噬了幾千萬人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歐洲,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人類對戰爭與和平的認知。

100年來,人類探索一戰爆發原因的思索沒有停步,伴隨著時代的演進,歷史這團混亂的紗線被不同人以不同方式拆解和分析著。進入7月,一戰百年的紀念活動在世界各地舉行,政治家們和歷史學家們掀起了對二十世紀“悲劇性開局”的新一輪反思。

一戰爆發百年之際,正是中國這個東方大國昂首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之時。國際上伴隨著中國的崛起出現復雜聲音,有人拿出裁剪好的歐洲一戰“截圖”來套今日亞洲,暗喻中國是地區不穩定的根源﹔有些人直截了當地將今天的中國比作當年的德國,用“新興大國必然與守成大國發生沖突”的歷史觀來定義中國發展的路徑﹔日本領導人更是借此攻擊中國,以掩蓋其突破和平憲法、重新武裝的真實目的……

一戰帶來的教訓,究竟該如何汲取?新興市場國家走上發展快車道,究竟是和平的正能量還是負能量?當今世界,究竟是更穩定、更安全,還是更動蕩、更危險?中華民族“史無前例的偉大復興”,究竟會給人類夢寐以求的持久和平帶來什麼?

未來世界的走向,深藏在這些問題之中。

(二)“讓歐洲走向爆炸,花費了50年。引爆它,卻僅需五天時間”。

迄今為止,一戰爆發的原因仍像亂麻一般,難以理清。經濟競爭、殖民地爭奪、聯盟對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以及雙方戰爭准備的不斷升級等因素常被提及。所有這些因素,都是時代的產物。

時代決定了偶然中的必然。

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夫婦乘坐的馬車假如沒有拐向暗藏刺客的街區,他們或許可以幸免於難,但列強走向戰爭的腳步不會因為這樣的偶然停住。

1917年,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的序言中寫下了一段百年后仍值得深思的話:“我希望我這本小冊子能有助於理解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這個基本經濟問題,不研究這個問題,就根本不會懂得如何去認識現在的戰爭和現在的政治。”

1900年,當歐洲的學者們開始為“帝國主義”這個新概念著書立說的時候,戰爭的惡魔已經叩響了歐洲的大門。帝國之間爭奪權勢的慣性沖動使歐洲變成了“隻需一個小火花就能引爆的火藥桶”。戰爭的惡魔興高採烈地踩著越來越密集的備戰鼓點跨進了歐洲的門檻……

“我永遠都不會忘記1918年的那個夏日。戰場上橫尸遍野,硝煙彌散……”雷馬克在《西線無戰事》中這樣寫道。成千上萬年輕士兵抱著投身於“為了結束戰爭的戰爭”的信念,走向戰場。那些在戰火中倒下的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會明白,這場帝國主義共同發動的戰爭怎麼可能帶來和平?

(三)1917年春,法國郵輪“亞多士”號遭德國潛艇魚雷攻擊而沉沒,船上的543名華工喪生。中國首次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1917年8月,中國正式向德奧宣戰。整個一戰期間,中國與其他尚是殖民地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一樣,承受了戰爭帶來的巨大苦難,有近15萬名中國勞工應征,擔負起協約國艱苦的戰地后勤任務。

當時的中國政府曾夢想借參戰改變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擺脫被列強分割的命運。但是,對於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一個積貧積弱被侵略者置於屠刀之下的國家,這樣的夢想也隻能是夢想而已。戰爭結束后,日本竊取了德國在山東的非法利益,中國蒙受了巨大的民族屈辱。

西方列強在巴黎和會上對山東問題的處置,使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國家失去了信任。而19世紀在歐洲興起的社會主義浪潮,一戰期間卻在俄國成為現實。這一系列重大事件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帶來了一股澎湃的思潮。

由此開始,一戰對中國近現代史、社會思潮和政治經濟文化等許多方面形成了至深且廣的影響,為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思想政治基礎。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和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

這確實是一個劃時代的改變。伴隨著十月革命的炮響,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在紀念一戰百年時,大英圖書館中文館館長吳芳思這樣寫道:慶祝應該專屬於1919年5月4日,因為這一天真正地回應了那些歐洲盟國在凡爾賽悍然做出的決定,由此,中國開始了一場真正的革命性的改變。

對符合中國實際的發展道路的探索也因一戰而變。帝國主義野蠻爭奪和血腥戰爭的慘烈后果,顯露了“歐洲模式”的局限性。由西方文明造就的資本主義制度開始失去原有的光彩。李大釗在大戰即將結束時說:“此次戰爭,使歐洲文明之權威大生疑念。歐人自己亦對於其文明之真價不得不加以反省”。毛澤東在1917年8月也指出,東方思想固然不切於實際生活,西方思想亦未必盡是,幾多之部分,亦應與東方思想同時改造。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價值產生的這種懷疑,是他們由信仰民主主義到信仰社會主義的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正是這種懷疑,推動了中國的仁人志士去探索挽救中國命運的新途徑。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與中國的獨立自由解放歷史性地聯系在了一起。也正是這種懷疑,使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斗爭,從一開始就具有了對殖民地廣大受壓迫民眾命運的強烈觀照,就與爭取更公平、更合理的世界秩序結合在了一起。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消除戰爭,實現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國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願望”,“中國人民怕的就是動蕩,求的就是穩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和平發展,從來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基本的元素、最鮮明的底色。

下一頁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