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學者說改革

新論:質量型城鎮化呼之欲出

易  鵬
2013年12月10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十八屆三中全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放在突出位置,必然會影響接下來的具體改革政策,破解長期存在的“半城鎮化”局面,推動農民工市民化

 

  作為歷史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並提出了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等一系列策略,從多個方面推進城鎮化從速度型轉向質量型。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以前的城鎮化,某種意義上是半城鎮化。兩億多農民工來到城市工作生活,但大部分人無法享受包括醫療、養老等在內的基本公共服務,與市民之間存在較大的基本福利差距。2012年,戶籍城鎮化率隻有35%左右,遠低於常住人口52.57%的城鎮化率。十八屆三中全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放在突出位置,必然會影響接下來的具體改革政策,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破解長期存在的“半城鎮化”局面,推動農民工市民化。

  這次全會的一個重要理論創新,是將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從基礎性提升為決定性,這有利於構筑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城鎮化發展格局。之前的城鎮化,出現不少“空城”、“鬼城”,地方政府的各種隱性債務也較高,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有形的手”干預過多,干了很多本應由市場干的事情。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鬆管制,對應在城鎮化領域,則會有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到之前主要由政府主導的各種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的投資和運營中來。另外,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地位確立,有利於產業的發展和繁榮、宏觀經濟的整體向好,從而為城鎮化提供最關鍵的產業支撐。

  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但要將潛力變成真正的內需,必須提升包括農民在內的全體國民的消費能力。當前農民的收入偏低,在工資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方面與市民有較大差距,也意味著有較大提升空間。這次全會提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這就將使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有一個可預見的提高。同時,新政策鼓勵農民從農業進入到工業或服務業工作,必然會提高農民的工作報酬,實現更高的工資性收入。從這個意義上說,城鎮化必定會成為中國經濟最大的內需所在。

  全會還提出,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這意味著財稅體制將更有利於城鎮化走質量型路徑。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后,會減少地方政府財力平衡的壓力。通過財稅制度改革,讓地方城市政府有了可持續的稅收來源,也可以避免他們對土地財政的嚴重依賴,改變之前土地城鎮化遠快於人口城鎮化的局面。通過財稅制度改革,也可以激勵地方政府將城市打造得更宜居,吸引更多人來居住,從而擴大稅源。

  城鎮化本身就是一種微縮的改革挑戰,與全面深化改革的大進程息息相關。有理由相信,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精神得到全面落實,中國必將實現質量型城鎮化。

  (作者為國際金融論壇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10日 05 版)

(責編:方蕊娟、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