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人民論壇:節儉也是一種改革氣質

詹  勇
2013年12月05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當改革號角吹響,中國的節儉風氣也在深入滲透,”最近,一些國際觀察家有此感言。十八屆三中全會剛剛閉幕,《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就公布施行,沿著制度化軌道,節儉之風愈發強勁。這也帶來了新的思考:改革越是深化,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為何越顯得重要?

  魯迅先生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改革是常為新的,改革者最有進取精神。為政以儉,“知足”的背后,更有“知不足”、“不知足”。從“草鞋書記”楊善洲,到穿著儉朴被當作村民的蘭輝,很多奮發有為的干部,對個人生活、物質待遇要求不高、適可而止,而對學習研究更深些、事業發展更好些、矛盾問題更少些、群眾幸福更多些等問題,卻時刻放在心上,唯恐標准不夠高、做得不夠好,專心致志以思之,革故鼎新以變之,精益求精以成之。節儉,也是變革之心、進取之志生長的沃壤。啃硬骨頭、涉險灘,要的就是這麼一股子勁。

  古人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固然,工作生活離不開必要的物質條件,但如果陷入馬克思所說的“黃金拜物教”,滋長了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勢必走向反面。

  一些黨員干部沉溺於個人享受,房子不厭其寬敞,車子不厭其豪華,菜肴不厭其精美。然而,觥籌交錯之際,催生了多少醉生夢死之徒?聲色犬馬之中,潛伏著多少欲壑難填之官?揮霍無度之舉,又導致了多少離心離德之果?《左傳》曰“侈,惡之大也”,白居易言“奢者狼藉”,對黨員干部來說,奢靡享樂之害,常在於消磨改革斗志、消解改革共識,助長因循苟且、庸懶散混等壞風氣。這正是改革向前進必須排除的阻礙。

  奢靡者眼裡隻有自己,節儉者卻常常想到別人。當年,周恩來總理吃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干淨,最后才把菜葉吃掉。有人對他如此儉朴感到不解,周總理說:這比人民群眾吃得好多了!一粥一飯的儉與奢,映照的是為政者的公與私。

  改革者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浪費、倡節儉,把心思精力用在改革發展上,把資金、資源花在刀刃上,自己甘過“緊日子”以換來百姓的好日子,這難道不是責任與擔當的最有力詮釋?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儉朴是機關單位最好的名片。從河南盧氏到湖南龍山,縣委大院盡管矮小破舊,但民生投入卻不惜真金白銀,在人們心中樹立了座座豐碑。那些勞民傷財的“白宮式”辦公樓,其“形象工程”、“衙門作風”等罵名,不也從反面拷問著改革發展到底“為了誰”?

  方志敏曾寫道:清貧、潔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90多年來,從延安窯洞裡的“興國之光”,到“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建設者,共產黨人始終秉持“勤儉是吾宗”,不斷在歷史上書寫驕人答卷。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面對復雜的考驗與風險,節儉更是一種寶貴的改革氣質。儉以養德、儉以勵志、儉以為民,我們就能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取得接力賽中我們這一棒的優異成績。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05日 04 版)

(責編:方蕊娟、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