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人民觀點:以現代治理續寫中國奇跡

——增強推進改革的信心和勇氣之三
本報評論部
2013年11月28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不斷推進制度創新,為發展掃除制度障礙、降低交易成本,才能續寫中國奇跡的華章﹔不斷提升治理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會展現出更旺的生命力和更強的優越性

         

  “向正確方向前進一大步”,在全世界的密集關注中,中國改革再次行進到“而今邁步從頭越”的緊要關頭。當改革藍圖漸次鋪開、改革期待點燃全社會熱情,靠什麼破解發展難題、化解風險挑戰?靠什麼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公平正義?靠什麼約束權力、臻於善治?“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無疑是撬動這些繁重任務的“總支點”。

  國家治理的水准,是國家現代化程度的標高。一個國家的現代化,不僅需要現代的科技和經濟,更需要現代的政府和政黨﹔一個民族的現代化,不僅是器物和工具的現代化,更是制度和治理的現代化。

  事實上,35年風雲激蕩的改革歷程,何嘗不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制度變遷史?無論是聯產承包的星火燎原,還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抑或是國企改革的艱難跨越,改革突破的哪一次豁然開朗,不是伴隨著制度的演進和調整?歸根結底,正是通過對體制機制興利除弊,不斷提升治理能力,為發展掃除了制度障礙、降低了社會運行成本,創造出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城鎮居民收入增加10.5倍的中國奇跡﹔正是不斷改革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展現出比資本主義制度更強的優越性。

  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一個全新的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實踐中沒有解決得很好。我們黨在全國執政后,實現了有效的國家治理,並不斷探索這個問題,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也遭遇過重大曲折。數十年勵精圖治,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強調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我們實現了制度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從傳統自發式的制度變遷邁向自覺式的制度建設,從簡單的制度模仿者逐漸向制度現代化的創新者轉變。

  相較於傳統社會,現代社會的特征在於其復雜性。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程度越高,現代國家建設的力度越大,對制度化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今天,推進改革發展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於30多年前。越是面對反復發生的問題,越要運用法治思維從規律上找原因﹔越是遭遇凶險的暗礁潛流,越要運用制度意識從機制上尋對策。惟有不斷在制度建設上推陳出新,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才能適應時代變化,引領時代潮流﹔惟有增強按制度辦事、依法辦事意識,善於運用制度和法律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才能以最少的成本達至最大的效率。從這個意義上,矢志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可謂恰得其時、適得其勢。

  在風險挑戰中劈波斬浪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熔鑄了13億瑰麗夢想的“現代中國”,意味著什麼?它是必須始終堅持的市場化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它是亟待大力構筑的法治化基石,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讓法治思維深入人心,讓人民在每個案件中感受公平正義﹔它是需要不斷推進的民主化進程,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政府與社會更多平行互動、協同治理……在“破”與“立”的辯証統一中,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能力,中國特色的制度創新與能力建設,定能孕育一個經濟發達、政治清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優美的現代中國。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28日 05 版)

(責編:方蕊娟、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