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同欲者勝”,越是利益多元、觀念多樣,就越要求同存異,善於尋找最大公約數﹔越是紛紛擾擾、莫衷一是,就越要辨明大勢,守護全黨全社會堅持改革的廣泛認知
“這個時刻終於來了。”短短幾天之內,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及說明的密集公布,13億人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迅速聚焦於“震撼人心的內容”。盡管人們各有關注、各有解讀,但普遍從中讀出了“改革的雄心壯志”。當答案揭曉,高擎改革開放大旗的中國共產黨人,何以煥發攻堅克難的信心、不畏艱險的勇氣?處於上升勢頭的中國,何以邁出更加鏗鏘有力的步伐?
今夕何夕?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時,我國旅客列車的平均時速僅為43公裡。面對傷痕遍地、遠遠落后於時代的國家,鄧小平同志疾呼:“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今天,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之際,時速300公裡的高鐵穿梭於大江南北,世界矚望於“中國引擎”的強勁動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十八屆三中全會筆力千鈞的書寫,是對歷史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的宣示。“善戰者,求之於勢”,正是凝聚在改革的旗幟下,我們才能創造中國奇跡,使民族復興之勢不可阻擋﹔我們才能熔鑄時代精神,使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牢不可破的共識,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品格。
變者,天下之公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的,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現在,改革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於30多年前。社會關系之繁、部門利益之障、統一思想之難、觸動“奶酪”之阻,將世所罕見的難題擺放在我們這一代人面前。在此之前,有人擔心執政黨不敢改革、不願改革,甚至把改革共識說成是偽命題,似是而非的觀點、悲觀迷惘的憂懼,在三中全會“高舉改革大旗”的堅定決心面前,在《決定》敢“啃硬骨頭、涉險灘”的巨大勇氣面前,不攻自破。
35年來,我們黨靠什麼來凝心聚力?靠什麼來激發創造活力?靠什麼來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贏得比較優勢?靠的就是改革開放。誠然,在攻堅期和深水區,不同地方、不同階層各有其改革訴求,不同領域、不同方面各有其改革指向,黨內外對深化改革在認識上也存在差異。然而,越是利益多元、觀念多樣,就越要求同存異,善於尋找最大公約數﹔越是紛紛擾擾、莫衷一是,就越要辨明大勢,守護全黨全社會堅持改革的廣泛認知。
十八屆三中全會可為明証。從公報的5000多字,到《決定》的16項60條,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撥動著無數人的心弦。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讓多少創業者迎來了新機遇?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讓多少進城者看到了新希望?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順應了多少市民對清新呼吸的渴求?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探索實行官邸制,推動紀檢雙重領導制度化,呼應了多少人對廉潔政治的企盼?
“每一個人都能從中看到未來”,有網友這樣評價全會內容。從市場經濟的完善到公平正義的促進,從國家的大轉型到百姓的小日子,全會文件的字裡行間,反映了社會呼聲、社會訴求、社會期盼,凝聚了全黨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行動智慧。惟其如此,全會精神才能在廣大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共鳴,才能牢牢佔據媒體頭條位置、引發上千萬條的微博討論,才會讓國際媒體慨嘆:任何人或國家低估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在改革領域的信心和能力,都將是一個錯誤。這,難道不是大勢之所趨、共識之所在?
人心齊,泰山移。歷史上,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宋代的王安石變法、明代的張居正變法、晚清的洋務運動,其得失成敗,留下了“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的深沉之思﹔國際上,各方齟齬、博弈,讓不少國家的改革陷入僵局。“上下同欲者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我們隻有繼續高高舉起改革大旗,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才能激發無比的信心勇氣,匯聚無窮的改革合力,把三中全會精神轉化成改造現實世界的強大力量,把中國推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境界。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18日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