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人民日報評論員:不要再為產能過剩添火加柴——二論轉型發展再出發

本報評論員
2013年11月05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方圓60公裡9家企業,1550萬噸產能遠超市場需求,惡性競爭使價格跌回15年前。四川某地的產能過剩,是水泥行業的真實一隅,也是橫亙在中國經濟面前的一道關隘。

  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有多嚴重?一組數據令人震驚:去年底,我國粗鋼、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產能均大致佔到全球的四成到六成,利用率卻都隻在七成左右。按世界公認標准,小於75%就是嚴重過剩,我國39個行業中就有21個。而在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企業普遍經營困難之際,仍有一批在建、擬建項目,產能過剩呈現加劇之勢。任其蔓延,不僅浪費極大,更會危及產業健康與民生改善。壯士斷腕,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決戰決勝打好調整經濟結構、化解產能過剩這場攻堅戰”。

  與以往不同,中國經濟正在減速換擋,本輪產能過剩很難在增長中自然化解。盡管嚴重的產能過剩會導致惡性競爭,造成技術閑置和資源浪費,但它又確是一些地方的經濟支柱,甚至“看家產業”,一旦淘汰,短期內將直接影響GDP和財政收入。因此面對中央部署,一些地方上動下不動、頭轉身不轉,或者“上街不要,下街一搶”。結果就是,產能過剩成為“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我們說化解產能過剩是一場攻堅戰,難就難在這裡。

  都不願意放棄眼前利益,隻會導致整體經濟結構身染沉疴﹔都想把矛盾往后推移,結果必然積重難返。誠然,在一定意義上,產能過剩是一個行業走向成熟期的標志。但產能過剩越多越嚴重,就越會出現經濟質量與效益遞減,經濟活力和競爭力減弱,發展后勁和抗風險能力降低。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一個重要根源正在於此。面對產能過剩,一些地方怎麼能隻講地方利益、局部利益而不講全局利益、大局利益?

  “把化解產能過剩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中央已經下定決心要啃產能過剩這塊“硬骨頭”,國務院前不久發布指導意見,堅決淘汰落后產能,遏制產能盲目擴張。面對中央的決策部署,各級干部不要再為產能過剩添火加柴了,不要再隻注重自己的短期政績了,不要再背上GDP的“包袱”了。都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順應大勢,服從大局,共同下好調整經濟結構、化解產能過剩的“全國一盤棋”。

  我們常常扼腕於“一噸鋼隻賺一瓶可樂”“八億件襯衣換一架飛機”的尷尬,如今推進發展的戰略轉型,加快調整經濟結構,目的就是要提質增效,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今年以來,12部委發布指導意見,重點推進九大行業和領域兼並重組,就是為了合理引導企業經營預期,避免“賠本賺吆喝”的市場非理性。“市場失靈處,政府作為時”,各級政府更應主動作為,把好土地關口,管好環保門檻,用好信貸閘門,對遏制產能過剩、推動轉型發展負起歷史責任。

  雄關漫道真如鐵。從計劃經濟的“短缺之苦”,到市場經濟的“過剩之憂”,時代對經濟列車的駕馭者不斷提出新的挑戰、新的命題。充分尊重市場規律,淘汰落后,發展先進,中國經濟必能登峰越壑,更行更遠。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05日 01 版)

(責編:方蕊娟、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