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人民日報評論員:深化改革激揚發展活力——四論“中國信心”從何而來

本報評論員
2013年10月25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取消和下放2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改革,在涉國計民生的多個領域放寬市場准入﹔在上海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重點在投資准入、服務貿易領域擴大開放……今年以來,我國推進改革的領域之廣、決心之大,令人振奮。

  在增速放緩之后,中國經濟航船依然走得更穩更遠。穿越重重疑慮,通過一系列穩健有度的頂層設計和地方探索,改革正在給世人注入信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印尼巴厘島的重要演講中指出的,改革之路從無坦途。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對當下中國而言,發展依然是第一要務,但發展的活力從哪裡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程告訴我們,通過改革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讓“無形的手”充分施展,讓“有形的手”更加有效,是激發發展活力的重要途徑。政府做減法,市場增活力。循著這一思路,今年以來,我國減少和下放了一批投資審批事項,將注冊資本實繳制改為認繳制,簡化工商登記程序等商事登記改革內容,努力為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企業主體創造更為公平、公正、規范、透明的競爭環境,激發市場主體創造力。

  改革之船需要創新續航。創新既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理念、制度和機制創新。堅持創新引領,通過利率市場化、信貸資產証券化試點等改革措施,為經濟發展注入金融創新活力﹔積極推動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加快形成公共服務新機制﹔各地大刀闊斧優化行政流程,推出“集裝箱式”審批、網上審批……今年以來,一系列創新措施,有效推進了經濟的提質增效和發展的轉型升級。

  30多年的改革經驗告訴我們,社會資本和小微企業的活躍程度,反映著經濟活力和市場信心。激發這些社會主體的活力,也是經濟發展“第二季”的重點所在。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形成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方案,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出台《關於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大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營造良好的小微金融發展環境,用制度創新激活改革內生動力,為市場增加了信心。

  數據表明,自今年2月份以來,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連續8個月實現正增長,預計全年吸收外資規模仍將保持相對穩定。“中國大磁場”的存在,有力說明投資者對華投資的信心沒有改變。這也是30多年來,改革與開放相輔相成的一個縮影。2012年,我國與周邊國家貿易額超過了與歐洲、美國的貿易額之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對亞洲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中國經濟正在同世界經濟深度交融。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讓中國與世界彼此受惠、相互得益,這依然是中國改革的不變邏輯,也是世界對中國信心的最好注腳。

  曾有外電評價,中國的改革發展是人類歷史上涉及人數最多、經濟當量最大、全球影響最強的巨大系統工程。通過改革,中國正在逐步成長為區域發展的動力之源﹔通過創新,中國正加深與其他國家的產業鏈和價值鏈融合,繼續擔當世界經濟的穩定之錨。當世界的目光轉向東方之際,我們破浪揚帆、信心滿懷。


  《 人民日報 》( 2013年10月25日 01 版)

(責編:方蕊娟、朱書緣)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