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淘汰”與“發展”要有機結合
淘汰落后產能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必須要將“淘汰”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隻有把當前和長遠利益兼顧好了,淘汰落后產能才能真正得到企業的支持,相關工作才能減少阻力、穩妥推進,我國經濟才能在結構調整中甩掉“包袱”邁上更高台階。
本期“經濟日報 中央電視台聯席評論”關注話題——“淘汰”與“發展”要有機結合。
工信部最近公布了今年第一批淘汰落后產能名單,分地區、行業和生產線,十分具體,值得肯定。化解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就要以更大勇氣和智慧對一批落后產能、無效產能“動手術”,讓那些處於過剩惡性循環中的行業和企業在“刮骨療毒”中重生。
種種跡象表明,產能過剩的確到了必須痛下決心治理的地步。鋼鐵行業的情況廣為人知,年初的時候就有人測算說1噸鋼的利潤不及1公斤豬肉,產能過剩令鋼鐵企業的日子難熬。但半年多過去了,一些地方保護鋼鐵無效產能、繼續新增產能的情況仍在發生,甚至有相當多“高爐”在未經審批的情況下聳立起來。鋼鐵只是產能過剩的“冰山一角”,水泥、電解鋁、船舶、平板玻璃等行業的情況同樣嚴重。產能過剩對企業經營形成巨大壓力。有統計表明,截至今年5月底,中鋼協重點統計的鋼鐵企業中,有近40家虧損,虧損面達44%,戶均虧損2.58億元﹔鋁冶煉行業虧損3.5億元,眾多企業虧損嚴重。如果現在不採取更嚴厲措施,在淘汰落后產能上有所作為,將來必定要付出更大代價。
但淘汰落后產能遠非“淘汰”這麼簡單。很多產能與就業、銀行貸款、地方短期利益等緊密相連,砍掉這部分產能對相關行業、企業和地方政府來說,意味著大量投資打了“水漂”,意味著傷筋動骨,有的甚至還意味著需花大氣力處理好后續的職工安置問題。現在不少地方、企業之所以在淘汰產能上不積極,主要症結就在於此。
淘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堅定不移化解產能過剩,必須要將“淘汰”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要堅持以硬措施完成硬任務。淘汰落后產能要真正落實到位,把落后設備徹底地拆掉,使其不再具備恢復生產的能力﹔進一步加大執法處罰力度,對弄虛作假的地方和企業,發現一起嚴格處罰一起,並按相關規定追究責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把已經形成的產能與適應市場需求、有市場競爭力的產能區分開來,真正做到淘汰落后、鼓勵先進,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另一方面,要把發展置於突出位置。對於所涉及淘汰產能企業,不是簡單關停了之,而要在做數量“減法”的同時做質量“加法”,通過對退出企業轉型發展的相關政策支持,提升其核心競爭力。要推動落實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制度,完善援助機制,指導做好職工安置,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流向相關行業、企業的兼並重組,盡量減輕退出企業的“陣痛”。
很顯然,隻有把“淘汰”與“發展”結合好了,把當前和長遠利益兼顧好了,淘汰落后產能才能真正得到企業的支持,相關工作才能減少阻力、穩妥推進,我國經濟才能在結構調整中甩掉“包袱”邁上更高台階。
(本文執筆:馬志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