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准生証”變“折騰証”折射作風之弊
幾天前,廣州市政協常委曹志偉送給當地人口計生局一張“辦証萬裡長征圖”,圖上顯示辦一個証要跑8個部門,蓋13個章,辦16道手續,用19個工作日。如此復雜的手續,只是為了辦個小小的綠皮計劃生育服務証(俗稱“准生証”)。(據8月10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報道)“工作人員動動嘴,辦事群眾跑斷腿”,辦一個准生証,居然要“跑8個部門,蓋13個章,辦16道手續,用19個工作日”,這樣的“准生証”豈不是變成了“折騰証”?更為嚴重的是,准生証折騰人,並非個例。就在去年年底,“辦理准生証需蓋章簽字40多個”、“新婚夫婦為辦准生証奔波兩地長達三年無果”兩則新聞,就曾引起公眾的關注和熱議。生孩子辦個准生証要經受如此折騰,真可以算作另一種意義上的“難產”了。
准生証折騰人,主要體現為流動人口辦証難。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國現有流動人口2.36億。如此龐大的規模,再加上辦証標准不一,居住地和戶籍地之間信息難以及時溝通,導致人們不得不在不同地方間來回奔波,在客觀上也加大了辦証難度。
實際上,備受詬病的准生証辦理難,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2012年12月,原國家人口計生委發出通知,要求各地計生部門解決流動人口辦証難問題,並對計劃生育服務証的辦理辦法做出重大調整,規定流動育齡夫妻雙方戶籍所在地、現居住地鄉(鎮)、街道均有責任為其辦理第一個子女生育服務証(登記),並實行首接責任制。通知還提出,准生証辦理流程須全部公開,而且可以委托他人代辦,在特殊情況下,受理地甚至可依據當事人的承諾,為其辦理生育服務証(登記)。
然而,一晃半年多過去了,准生証還如此“難產”,究竟原因何在呢?上面的好政策,遲遲得不到落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作風問題。工作人員不作為、不積極、不主動,讓政策執行遇到了“中梗阻”。還記得去年底的新政出台后,有記者赴北京昌平區回龍觀計生辦詢問如何辦理准生証,工作人員愛搭不理地回應:“你是看新聞看到的,那是新聞,要到我們這兒,那就得等。”這一等不要緊,好政策變成了一紙空文,無數准父母還在被來回折騰。
有人說,准生証不再折騰人,關鍵在改革准生証制度。這話自有道理,然而,機制改革需要時間,轉變作風卻無需等待。就算准生証制度不改革,也不意味著“准生証”變成“折騰証”就是正常的﹔就算計生信息各自為政,基層計生部門仍可以通過育齡夫妻的姓名與身份証查詢到戶籍地計生信息。總之,隻要想著改進作風、提高效率、方便群眾,就總能找到相應的途徑和辦法,而如果作風不轉變,類似的現象還會不斷出現。
總之,“准生証”變“折騰証”,折射的其實是一種作風病。寧願自己被折騰,也不讓百姓受折騰——— 也許隻有這樣的觀念在政府部門心中生根,這類現象才會銷聲匿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