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朋友聊起競爭性選拔干部說,公選平台很好但其公正性值得質疑,再嚴密的考試也有“運作”空間,所以“官二代”和“富二代”的競爭力更大。雖然我不認同朋友的觀點,但是干部工作公開不及時、不到位,的確會給人留下猜測的空間。所以扭轉“逢提必疑”這一現象,就應盡量擴大公開范圍,把大家最關注、最想了解的環節和內容向社會公開。
其實,草根也好,“官二代”、“富二代”也罷,在競爭性選拔干部的平台上,能力才是他們最大的籌碼。不可否認的是,個別人不講原則,搞“暗箱操作”,破壞了原本公開平等的干部競爭平台,所以才有了一看到干部脫穎而出,先有人質疑“哪個環節存在暗箱操作,這個干部有什麼背景”,“官二代”、“富二代”本人也心虛沒底氣的現象。為此,隻有把競爭性選拔干部的過程和干部基本情況置於陽光之下,給大家一個充分了解、監督和見証的機會,才能增強選人用人的公信度,作為“官二代”、“富二代”也才能理直氣壯地証明自己被提拔是因為個人的能力素質,與家庭背景無關。
具體地說,就是對競爭性選拔干部的程序、環節,以及選拔勝出干部的基本情況進行公開,盡量擴大公開內容和范圍。比如公開選拔全過程,可以通過電視直播或邀請社會監督員等方式,讓大家見証筆試、面試和閱卷、打分的過程﹔公開背景,與其讓人們在一片猜測中了解脫穎而出的干部是什麼人,有什麼背景,不如直接公開身份、公開親屬關系和社會關系,逐步讓大家把草根、“官二代”、“富二代”看的像名字一樣普通。
總之,人們對干部工作產生質疑,很多時候是因為不了解,越不了解就越會猜測,而干部工作越保密,人們就會越質疑。所以,對於干部工作來說,捂著蓋著不如公開透明。尤其是涉及到選拔任用干部,要盡量讓可能受到猜忌和質疑的地方透明化,用事實証明競爭性選拔干部的公正,用事實証明干部脫穎而出取決於個人能力。這樣,“暗箱操作”沒有了空間和市場,選人用人的公信力也就增強了,干部個人也更有底氣和信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