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新京報:紀弦,台灣現代詩的開拓者去了

2013年07月24日09:08   來源:新京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紀弦,台灣現代詩的開拓者去了

【一種追思】

在廣義的現代漢語詩歌史上,紀弦或許也可以說是最突出的一位跨越了兩個時代,並且對於現代詩歌精神作出了巨大貢獻的詩人。

紀弦,台灣現代詩的鼻祖,近日以百歲高齡在加州離世,也為台灣詩壇的現代主義運動畫上了句點。

紀弦早年學的是西方美術,造就了他一生對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的崇尚。上世紀30年代初,他以“路易士”的筆名活躍於上海,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易士詩集》,隨即也在上海的《現代》雜志發表詩作。當年主編《現代》雜志的施蟄存在為紀弦下一本詩集《行過之生命》所寫的跋中回憶道:路易士帶了一批詩稿造訪《現代》雜志社,並虛心聽取了他的意見做了修改。施蟄存最欣賞的一首詩題為《脫襪吟》,其中的句子有“何其臭的襪子/何其臭的腳/這是流浪人的襪子/流浪人的腳”,一方面書寫了底層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叛離了傳統的優雅美學。

上世紀30年代中期,路易士與徐遲、戴望舒一起創辦了《新詩》月刊,也與杜衡等創編過《今代文藝》《星火》等雜志。抗戰后期,路易士成為上海最知名的詩人之一。他的詩作既有對戰爭的諷刺,也有對戰爭的超然態度。由於其詩藝的獨特,以致張愛玲在當時表示,讀了他的詩之后就可以容忍他這個人的“幼稚”了。

抗戰之后,“紀弦”這個筆名開始啟用。1948年,紀弦抵達台灣,開始了他后半期的詩人生涯,也是他最重要的寫作和文化活動的階段。1953年,紀弦在台灣獨自創辦了《現代詩》季刊,提出現代詩的使命就是要引進世界詩壇新的表現方法。到了1956年,紀弦在《現代詩》第13期上宣告成立包括他和鄭愁予等九人為委員,並有羅門等近百位成員的“現代派”。紀弦發表了他執筆的“六大信條”,在詩學上主張對西方現代主義“橫的移植”,摒棄對中國傳統“縱的繼承”,並強調“知性”和“純粹性”在創作上的主導作用。

次年,另一位台灣詩人覃子豪在《藍星詩選》上撰文對紀弦的六大信條提出異議,又引來紀弦兩篇洋洋萬言的辯駁文章,以及后來余光中參與的對紀弦的再質疑。台灣詩壇上著名的現代派論戰就此展開。現代主義詩歌在台灣的盛行與成熟,與紀弦所引發的現代派論戰有直接聯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論戰的結果是:整個詩壇都現代化了﹔余光中成為一個現代主義者,覃子豪也寫起現代詩來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台灣詩壇還貢獻了痖弦、商禽、洛夫、管管、白萩、楊牧等一大批舉足輕重的現代派詩人。

張愛玲評價當年的路易士時曾用過“朦朧微妙”一詞,使得台灣現代詩的源頭與作為大陸現代詩的“朦朧詩”有了奇妙的鏈接。但與朦朧詩這個誤打誤撞的命名一樣,紀弦的詩風其實大多並不朦朧,反倒是頗為明朗、暢快的,甚至充滿了詼諧和機趣。比如他會用“拿著手杖7�咬著煙斗6”來建構自己的詩人形象,而因為7+6=13,“一個最最不幸的數字!/唔,一個悲劇。/悲劇悲劇我來了。/於是你們鼓掌,你們喝彩。(《七與六》)”紀弦這個在詩中還以獨步的狼、修長的檳榔樹等形象自況的高蹈詩人,無疑是現代詩史上罕見的標志性人物。

□楊小濱(文學評論家 發自台灣)

紀弦 (1913-2013.7.22),原籍陝西周至,生於河北清苑,原名路逾,筆名路易士、青空律。當代詩人,現代派詩歌的倡導者,1953年創辦並主編《現代詩》季刊。是台灣詩壇的三位元老之一(另兩位為覃子豪與鐘鼎文),在詩壇享有極高的聲譽。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