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農民工人群是現在最有條件、最適合真正城鎮化的人口。從“人的城鎮化”的要求出發,從我國現階段發展的最大實際出發,應該制定科學合理的城鎮化發展速度和步驟
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正在積極推進。有人提出,為了保証城鎮化速度,全國每年要把至少1000萬農民轉移進城。一些地方也為此採取措施圈地劃城,規劃打造容納動輒幾十萬人口的新城區。
城鎮化發展需要一定速度,需要與這種速度相配套的措施手段。但城鎮化速度的依據是什麼,為此要制定哪些配套政策措施,需要科學合理地進行考量界定,否則就容易走上土地城鎮化、指標城鎮化、規模城鎮化老路。
按照統計,我國的城鎮化從1996年開始提速,當年的城鎮化率從1995年的29.04%提高到30.48%,增長1.44個百分點。此后大體以這一速度發展,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2.6%。或許根據這種數字指標上的城鎮化速度,我國每年可以轉移上千萬農民進城,再過多少年,就可以達到60%以上的城鎮化率。
不過,這種數字上的城鎮化率還需要從很多方面加以夯實。據統計,在現有的城鎮化率中,真正擁有城鎮戶籍的不超過36%,另外的“城鎮化人口”並沒有城鎮戶籍。也就是說,即使單純從戶籍指標上來考量,這樣的城鎮化率也還有許多水分,何況城鎮化中應平等享有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保險保障還沒有全面均等覆蓋。
可見,按什麼樣的發展速度,不能隻從數字指標上入手,而應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況、根據城鎮化一定階段的合理承載能力,從“人的城鎮化”的要求出發,從我國現階段發展的最大實際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速度和步驟。
這裡的最大實際是什麼?根據最新統計,我國現有2.6億多農民工,其中近1億人在本地打工,1.6億多人外出務工。其中,有相當多的人已經在城鎮安家,他們不可能回到土地上﹔有相當一部分雖然沒有在城鎮定居,但他們因為各種原因根本不打算回到農村﹔還有相當一部分具有靈活性,最終選擇城鎮或鄉村完全取決於“城裡好還是鄉下好”。也就是說,這一巨大的人群是現在最有條件、最適合真正城鎮化的人口。
另一方面,現在居住在農村的人口除了部分“留守兒童”和部分終將隨子女進城的老人,其他基本屬於不能走、不願走、暫時沒有條件走的農民,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既是現在的務農主力,也是將來的鄉村“守望者”,他們與土地的關系是唇齒相依,土地就是他們的“命根子”。
在現實中,一些地方的城鎮化眼光恰恰忽視了人在城鎮的農民工,不是創造各種條件讓他們真正“市民化”,真正享受城鎮化給生產生活帶來的各種便利和好處,而是將眼光盯在了農村,盯在了現在還不具備城鎮化條件的農民身上,盯在了農民的土地上,總是想方設法圈地蓋樓,圈地建城,強迫農民離開土地,強行讓農民買樓進城。這樣的結果,實際上與城鎮化的要求和目標背道而馳。
因此,從實際出發,從有質量的城鎮化出發,從人的城鎮化出發,還是先從農民工的真正城鎮化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