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河南南陽市方城縣廣陽鎮居民通過網絡反映,去年秋冬季節,該鎮政府在街上種了近千棵名貴香樟樹。這些香樟樹到今年5月都還沒有發芽,最近被全拔走,而且枯死的香樟樹都沒有樹根。當地居民指稱政府種無根樹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廣陽鎮政府回應稱,種樹為了提升鎮形象,但選擇的季節不對。
被曝出種植近千棵無根香樟樹,無論其真實用意是當地居民指稱的應付上級檢查,還是當地政府回應的提升形象,最終的事實結果是那些巨資移栽的香樟樹全部死亡。這件事反映出地方政府虛浮的工作作風和政績沖動。在我國,香樟樹一般生長於南方,去年冬天被移栽到南陽廣陽鎮的那批香樟樹,最初就來自湖南省。廣陽鎮政府在移栽這批名貴樹木前很可能只是“仰慕”香樟樹的名貴與名氣,根本沒有考慮到香樟樹成活所需的生長環境、種植季節、氣候要求。
更荒唐的是,栽下的香樟樹還是無根樹。也就是說,這批香樟樹在移栽種下之初,就注定了全部無法成活的結果。如果地方政府做每項工作都需要以這樣的方式和代價來“交學費”,又怎麼可能換得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呢?在這樣的政績觀驅動下,所制造的所謂地方形象、政府形象,又會是怎樣的形象呢?習近平同志2011年3月在《求是》雜志的文章中就曾明確指出,一些黨政干部受到錯誤“政績觀”的指引,“津津樂道”地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落腳點根本沒有放到辦實事、求實效、創實績上,沒有顧及一方百姓的安居樂業,而隻為樹立自己的良好“官像”,是極其錯誤的。
近千棵無根香樟樹這類的荒唐事,雖以提升地方形象為名,實則是包裝官員“官像”的形象工程,而今並不少見。一些名義上的民生項目、利民工程,決策者卻根本不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某些地方主政官員和職能部門熱衷於“代民做主”,大肆上馬一些大而無當、罔顧科學設計要求、脫離地方實際、透支地方財力的工程項目。這些工程項目即便沒有像南陽廣陽鎮的近千棵無根香樟樹那樣盡數枯死,也很可能發揮一些運轉作用,但效益仍極其低下,隻能稱之為花架子,歸結起來就是在無謂折騰,是錯誤發展觀和政績觀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