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解放軍報:邊塞詩詞哺育精氣神

侯光亮
2013年07月04日10:39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自古邊疆多戰事,戎馬天涯寫華章。

中國詩詞領域,唯有邊塞詩詞與戰爭、軍旅緊密相連,充滿強烈的愛國之情、憂國之心和報國之志。

邊塞詩詞是戍邊將士和有過從軍經歷的詩人在軍事實踐中創造的特有作品,記載並反映了他們的思想、精神、氣節及其他文化內涵。當前,用這些鏗鏘激越、熱血沸騰的邊塞詩詞培育當代軍人的戰斗精神、愛國熱情,是一種很好的文化養成。

邊塞詩詞裡有戍邊將士不畏艱苦的奉獻精神。

邊塞詩詞誕生於中華民族開疆拓土和抵抗侵略的戰爭中,最早出現在《詩經》裡,漢唐最為盛行。邊塞詩詞有著鮮明的邊塞地理特征,雁門、塞外、漠北、玉門關,這些地帶的生存條件艱苦,自然環境惡劣,春天黃沙蔽日,夏天赤日千裡,冬天漫天飛雪。我們可從邊塞詩詞看到歷史畫卷,戍邊將士天為帳、地為床,飢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呼嘯寒風中,寒光映照著冰冷的鎧甲形象地描寫了邊塞軍營的惡劣氣候。李頎的《古從軍行》:“野營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岑參的《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彎彎月出挂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將士們艱苦跋涉在浩瀚如煙、雨雪交加的大漠裡,需要何等的意志和毅力?想一想長期駐守在西北大漠的涼州城,滿目荒蕪、漫天飛沙,需要何等的堅守和信念?

邊塞作為軍事重地,要不地處漠北高原、要不坐落天山腳下,要不立於荒蕪之地。中華兒女不畏艱苦,慷慨赴邊,堅守邊陲,甚至不乏豪情壯志的王公貴族和文人墨客也赴邊御敵,立功報國。楊炯的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王維的詩句“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城”﹔岑參的詩句“功名隻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從這裡可以看到,將士們有著獻身邊塞、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有著堅如磐石、硬如鋼鐵的報國信念。

邊塞詩詞裡有戍邊將士視死如歸的價值追求。邊塞詩詞雄渾磅礡、激情豪邁,無不滲透出立功邊塞、報效國家、不惜捐軀的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王翰的《涼州詞》,讀起來令人振奮、豪情滿懷,軍人視死如歸的洒脫感蕩氣回腸﹔王昌齡的《從軍行》描述的身經百戰的將士磨穿黃金盔甲,仍堅守在邊疆,誓死消滅敵人。從中讓我們感受這種死守邊關、敢於犧牲的人生豪邁和價值追求,無不令人敬仰、贊嘆。

邊塞詩詞往往是詩人的親身感悟。唐初四杰之一的邊塞詩人駱賓王,一生足跡遍及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以自己戎馬生涯的切身體會,寫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巨著,抒發了自己建功軍營、舍身報國的信念。

邊塞詩詞作為軍旅作品,戍邊將士不怕流血犧牲、遠走邊塞的理想壯志,為后人所謳歌、傳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願為腰下劍,隻為斬樓蘭”拾取這些佳篇名句,軍人義無反顧、赴湯蹈火的激戰畫卷躍然耳目。

邊塞詩詞裡有戍邊將士保家衛國的戰斗豪情。歷史上,邊塞戰事頻繁,大量邊塞詩詞記載了戍邊將士保家衛國的戰爭景象。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大概是說,大戰在即,緊迫的氣氛像烏雲層層籠罩,要把城頭壓垮似的。即將應戰的將士鎧甲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爍,激戰過后,戰士們用鮮血染成像胭脂一樣的紅土,在夜裡凝成了紫色,為了報答君王筑黃金台招賢納士的知遇之恩,提著玉龍寶劍為君王奮戰捐軀。辛棄疾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徐錫麟的“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都寫出戰場衛國、不惜生命的慷慨豪情和戰斗精神。

品讀邊塞詩詞,讓我們仿佛看到閃現的刀光劍影,字裡行間激蕩著氣吞山河的雄風,厮殺聲猶如雄獅咆哮、萬馬奔騰,無不書寫了戍邊將士御敵守邊的報國情懷、堅定信念,從而成為當代軍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