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本意為感謝老師的“謝師宴”開始變味,具體表現為,“謝師宴”的價格越來越高,少則上千元,多則上萬元。當下,各地高考成績陸續放榜,新一輪“謝師宴”也將拉開大幕。不斷攀升的“謝師宴”價格,必然引發相互攀比之風,當朴素而美好的師生感情被高價“謝師宴”綁架,不僅師生情變味,也會給很多同學帶來負擔。
我不由得想到姑父。姑父是從代課老師轉為正式教師的,迄今已經從教35年。他原來在村裡教書,2000年后調到鎮裡的中學任教。面對“謝師宴”,姑父最初也很為難,但自從他採取了“事先告知”的辦法后,就再也沒有學生家長請他吃飯,他的“為難”也隨之化解。這個辦法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在學生畢業前,給自己所教學生的家長每人發一條謝絕“謝師宴”的短信,提前告知家長切莫請吃,否則,不但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也使本身純潔的師生關系庸俗化。一開始這樣做的時候,仍有一些家長晚上跑到姑父家進行“試探”,但都被他婉言謝絕,這樣一傳開,家長們都知道姑父確實不接受“謝師宴”。
我曾問姑父為什麼要想出這個辦法,他說:道理很簡單,老師是接受請客的人,家長是請客的人,如果接受者拒絕的態度堅決,請客者再想請也無法。所以,作為老師,自身對“謝師宴”是什麼態度就顯得非常重要。提前發短信告知家長不要請客,就是在表明自己的鮮明態度。即便有些家長起初不太相信,但有了提前告知,再拒絕不僅容易,也會讓家長真正相信你。相反,如果你不提前告知,不向家長表明自己的態度,家長就不知道老師是什麼態度,面對被請客送禮歪風污染的大環境,家長就會陷入請還是不請的糾結之中。
姑父的解釋沒有大道理,卻呈現了一個事實:面對送禮或請客吃飯,老師持什麼態度,並將這種態度清晰地傳遞給學生和家長,這十分關鍵。從姑父的實踐看,表明態度並不難,隻需一個告知短信,關鍵是老師願不願意這樣做,是不是真正對拒請吃飯態度堅決。說到底,去不去參加“謝師宴”的決定權在老師,而非學生和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