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日前發布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公告顯示,36個地區2012年年底債務余額共計3.85萬億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億元,增長了12.94%。專家認為,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靠舉債出政績、大肆借錢融資的做法較為普遍,這也直接導致了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增加,償債壓力和債務風險逐漸加大。有專家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為了政績透支未來,大舉借債就像虱子多了不怕咬。(《人民日報海外版》6月12日)
一些地方政府連年舉債,債務數量極為龐大,卻還要繼續“舉債”,就像新聞報道中提到的那樣已經到了“虱子多了不怕咬”的地步。然而,巨額的債務之下一些地方政府真的不怕“咬”嗎?當然不是,所謂“不怕咬”隻不過是對“問題”的拖延,有百害而無一利。那麼該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
在筆者看來,首先應該讓地方政府知道“痛痒”。應該由中央有關機關牽頭組織一次全國性地方債務風險評估,對於各地債務總額予以進一步厘清,並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償債能力等進行一次科學精細的測算。如果一些地區所借貸債務額度處於可控水平則罷,經測算分析處於“危險”期或可能引發其他不良后果,就應該對這類超額度借貸風險發出警告。
其實,對於地方債務的風險評估,一些地方已走在了前列。2012年廣州市審計局,就根據當地人大賦予的職能對本地債務進行過相關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1年年末廣州市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的總體債務率為69.49%,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的總體償債率為15.45%,均低於國際公認的100%債務率和20%的償債率的警戒線標准,風險總體可控。也隻有讓負債的地方政府知道債務風險現狀,以及可能面臨的種種危機,才是遏止他們繼續“背債務虱子”的前提。
其二,對於事實上逐年增長的地方債務,中央有關部委應有所作為。可以設置一個風險底線,從借貸政策或經濟政策方面予以調控和制約﹔可以通過中央銀行,採取金融手段或金融政策,收縮地方債務額度,逐步縮減地方各級銀行給政府放貸的權限等。
其三,嚴格政府舉債程序,加強對融資平台公司的監管,增加舉債難度。
當然,最根本的“捉虱子”的方式還是打消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績沖動。個別地方政府大舉舉債,部分用到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但並不排除有部分被挪用到了政府形象工程上。個別地方舉債興建豪華辦公大樓,動輒數千萬上億資金就是這樣的典型。個別地方政府“舉債度日”,不是為民生而是用於“三公消費”,用來透支高昂的“養人成本”(機構臃腫等)等。隻有真正改變不當的政績考核方式,讓地方官員擺脫“形象工程思維”,讓政府借債更多地受到公眾、人大、審計等方方面面的監督,才能逐步“剝離”越來越多的債務“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