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斷開政府“救市”的奶

趙  曉
2013年06月06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2013年一季度GDP增長7.7%,低於市場預期的“返8”,對中國經濟走向的悲觀論斷一時滿天飛。在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受到美、歐、日經濟復蘇疲軟的影響,消費又未出現明顯改善。無奈之下,似乎又到了政府出手加大投資,或出台各種刺激政策時候了。

於是,企業開始呼吁政府“救市”,希望政府“降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減稅”以增加企業的贏利能力,“投資”以提振市場需求。

中國的經濟怎麼了?中國的企業怎麼了?是不是一到經濟低迷,就隻有祭出政府“救市”的大旗方能度過難關?經歷了2008年4萬億的救市后,我們的企業有沒有發生變化?我們是不是又走進了一個“刺激”、“恢復”、“低迷”、“再刺激”的怪圈?經過了30年的改革,我們的企業是否依然還躺在政府懷抱中,成了等待“喂奶”而不能承擔市場風雨的“溫室寶寶”?面對這些問題,筆者從兩個方面去解析。

宏觀層面上,政府對唯GDP論的績效考核制度有了路徑依賴,“凱恩斯主義”已然成為了刺激經濟的理論法寶,而未來這一政策恐將難以為繼。凱恩斯主義帶來的后果有三個:一是在戰略上照顧眼前卻為將來留下無窮后患﹔二是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把政府職能強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三是顛倒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導致增長陷入投資依賴症。不可否認,政府救市的確會有短期效果,不幸的是“短期”太短,在還來不及退出救市政策的時候,問題就發生了。 “是藥三分毒”,隨著時間的發展,“投資后遺症”慢慢顯現,成為考驗未來執政者智慧的一道難題。

除去“投資”這一法寶外,“降息”、“減稅”也是企業翹首以待的“甘霖”。客觀地講,在資本自由流動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降息”的確能夠讓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但在中國特定的市場環境下,效果似乎並不那麼樂觀。據了解,國內銀行的信貸投向基本上流向了國有企業,而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一直不能夠按照標准貸款利率去預估,加之民間融資的壁障短期內仍很難打開,因此“降息”並不是大量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小企業的救命靈藥。而“減稅”的難度要遠遠大於眾人的想象,不減支就難以減稅,政府邊界的無限擴展讓這一進程步履維艱。

微觀層面上,企業唯有摒棄“等、靠、要”的思想,斷臂求生,主動創新轉型,才能最終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笑傲風雲的寵兒。

企業的抱怨,其實僅僅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思維表現。事實上,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中國企業面臨的問題,世界各國企業或多或少都在面對。人力成本高漲,難道發達國家人力成本低?世界需求不振,難道僅僅拖累中國市場?客觀來看,當前中國企業在諸多方面與世界先進企業還有很大差距,這些差距才正是企業需要不斷修煉的地方。

隨著經濟的發展,世界工業產業鏈必然會進行轉移,這是不可回避的趨勢。中國必將同時面臨勞動力成本更低國家的競爭,以及發達國家在優勢領域的競爭。從目前來看,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企業,都是在技術創新和品牌塑造上有一定積累的企業,如華為、聯想。與其抱著腦袋假裝看不到或等待政府救市,不如積極行動,主動轉型,否則救得了今天,那明天呢?

當然,這樣說並不是否定政府的作用。在新一輪國際分工變化的過程中,政府應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未來,制定更符合中國長久發展的方針政策,通過政策引導來支持、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真正成為“服務型”政府,這才是企業之幸,國家之幸。

(作者為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