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半月談:農業院校的“推廣革命”

2013年06月03日08:45   來源:半月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電腦上養豬,黑板上種地。”這曾是人們形容高校教學、科研脫離實際的笑談。前不久,記者在安徽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和東北農業大學等農業高校了解到,這些高校探索設立推廣型教授序列,鼓勵專家到農業生產一線尋找課題,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取得不錯的效果。

  制度設計之變

  目前高校的現狀是,為了評職稱,高校教師必須做實驗、寫論文,每年還有課時要求。採訪中一些教師認為,要讓農業大學的專家經常下鄉,到田間地頭推廣農業技術,必須有制度化的設計。

  在這方面四川農業大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為滿足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而進行的編制改革中,他們建立了固定編制、浮動編制和聘任科研助理相結合的制度,確保教學和基礎研究力量前提下,把一些人員分流出來,從事科研、開發、成果推廣應用。記者翻看《四川農業大學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實施辦法》發現,與過去評定教學型教授相比,推廣型教授在發表論文數量、質量、教學方面均降低了要求。

  東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孫佔海說,針對專家經常下鄉影響課時這一情況,東北農大調整了考核機制,下鄉時間可折合成學時,在農業生產一線一個多月基本可抵充全年四五十個學時的課時要求,免去了教師在課時方面的后顧之憂。剛入職的青年教師3年之內累計下鄉時間不少於3個月,這也是評定職稱的標准。農口青年教師上崗后要到基層試驗站、示范基地鍛煉,以提高實踐能力。

  記者調查發現,安徽農業大學在制度設計上著眼於培養實用、專業的農學人才,探索和創新農業推廣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安徽農大結合“大學農業推廣模式”的構建,以農業推廣綜合試驗站、示范企業和新農村示范村為實習基地,加強對攻讀農業推廣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行校內導師和基地導師相結合的雙導師制,不斷提高實踐鍛煉的比重,增強學生應用推廣能力。

  激勵創新之舉

  農業科技服務的質量,決定於農業技術水平的高低。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唐茜說,四川農大在分配機制方面注重以科技創新為導向,擴大課題組提取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的收益比例,用“放水養魚”的政策為科技人員創造寬鬆的研究環境。

  記者採訪獲悉,為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四川農業大學建立了成果推廣轉化投入保障機制,每年拿出100萬元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支持成果轉化。鼓勵包括離退休教職工在內的科技人員到農村、企業搞技術承包或技術入股,支持技術轉讓,促進科研和市場有效對接。

  “為什麼很多科技成果被鎖在抽屜裡,無法轉化成生產力,原因之一,就是過去‘電腦上養豬、黑板上種地’的教學科研模式重理論輕實踐。專家下去了,才能發現農業生產一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以此為主題的好成果才更容易‘走出抽屜見光,浮出水面上岸’。”東北農業大學副校長鄭秋鹛說。

  為此,東北農大向大慶市選派了數十名中青年專家,擔任科技副縣長或科技副鄉長,探索自下而上的科技服務模式。這樣的機遇,讓在敖林西伯鄉挂職的工程學院副教授馮江發明了“高壓靜電殘膜回收機”。

  馮江告訴記者,當地廣泛推廣玉米膜下滴灌技術,但市場上銷售的收膜機回收效果不好,大量殘留農膜不僅污染土地,還影響農業膜下滴灌技術推廣。要不是到下面挂職,不會想到這個課題。

  “解決了農業生產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這樣的技術不一定是水平最高的技術,但肯定是實用技術。”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楊德光說。

  服務“三農”之基

  一些高校專家同時指出,目前國家有關政策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是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服務社會的成效還沒納入高校的績效考核,職能與職責不匹配。建議將大學推廣模式納入全國公益性農業推廣體系建設規劃重點,將服務“三農”的績效納入涉農高校的考核范疇,形成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長效機制。

  雖然一些高校已經在職稱評定方面做出一些探索,但人事部門還沒有就推廣型教授單列編制,僅靠挖掘高校自身潛力隻能暫時解決少量編制。安徽農業大學校長宛曉春建議,相關部門宜增設推廣型編制,增加農業高校推廣教授、推廣研究員等農業推廣隊伍的編制指標,以便盡快建立一支穩定、高素質、專業化的農業推廣隊伍。

  針對資金支持渠道不穩、項目不連續的問題,鄭秋鹛等專家建議,將“大學農技推廣模式”納入中央和省級政府預算,建立持續、穩定的經費支持渠道,重點支持綜合試驗示范站、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同時,將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資金支持常態化,以確保涉農高校將農技推廣工作納入學校的長期發展戰略。(記者 楊玉華 管建濤 吳曉穎)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