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前夕,已經撫平創傷的龍門山脈,再次遭受蘆山7.0級強烈地震。
災難發生后,從中央到地方,從全國到四川,強大的救援力量再次集結,浩大的社會資源再次匯聚,博大的愛心熱潮再次涌動……一場迅速果斷、從容有序的抗震救災斗爭如火如荼展開,充分顯出來同心同德、自信自強、科學高效、人民至上的救災特點和精神特質,顯示出強大的中國精神,激勵我們不屈不撓地追逐“中國夢”。
魯迅曾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人才有真進步。”中華民族所獨具的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精神,深刻體現了仁愛友善互助思想,也激發起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道義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民同心同德、協力奮戰,一定能夠戰勝災害、重建家園,讓災區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同心同德,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早在《尚書·泰誓》中就提出這一思想,強調思想統一、信念一致,同心協力、奪取勝利。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未被湮滅,就在於能在無數次苦難厄運中同心所向、攜手同行,集合無數個體而扭結成強大的整體力量,抵御和戰勝任何風險和災難。馬克思曾說:“我們知道個人是微弱的,但是我們也知道整體就是力量。”雖然說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集合起來的整體力量卻足以抵御任何災難。這就是13億中國人民在96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團結凝聚起來的偉大力量。
中國力量剛柔並舉、張弛有道,具有“1+1>2”的系統特質,於內形成如核聚變般的精神,於外釋放出如核裂變般的能量,充盈於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之中,沛然於全體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夢想的過程之中。這種中國力量在常態生活中表現為一種韌力毅力,在災難突襲時表現為一種拯救力愈合力。這種民族特質已深深烙進中華民族的文化深層結構之中。一個人的精神力量一旦迸發出來就可以發揮超常的能量,創造難以想象的奇跡﹔一個國家的精神動力一旦凝聚起來就可以展現強大的功能,創造難以置信的偉業。精神雖然受制於物質的影響與制約,但它可以以精神的獨特穿透力沖破物質外殼而贏得非凡的超越性,形成獨立於物外的精氣神,對物質世界發揮改造、變革、創新的巨大作用。人類社會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發展的根本動力,無疑來自於精神力量的激活與創造。
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歷經磨難終未悔、不屈不撓永向前的文化品格的凝聚與集納,猶如黃河長江滋養著一代又一代民族成員,並召喚著中華民族永不言棄、無畏拼搏。這次蘆山抗震救災的日日夜夜,無處不體現出中國精神的涵蓋力和正能量,山河雖然破碎但追求幸福生活的夢想沒有破滅,廢墟雖然瘡痍但重建美好家園的期盼沒有喪失,災區人民始終堅信黨和國家的堅強領導,堅信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力量,堅信“中國夢”的福祉必將點燃災區每一位群眾建設美好新家園的夢想。
“中國精神”有如掃除陰霾的太陽照臨災區,傳遞正能量,溫暖受災群眾﹔“中國道路”有如引航的明燈乘風破浪,不畏艱險,激勵災區攻堅克難﹔“中國力量”有如定海神針,天難摧地難撼,科學有力有序有效地開展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在廢墟中崛起的災區必將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奮力譜寫“中國夢”的四川華章和災區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