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北京晨報:畢業生為什麼找不到工作?

楊早
2013年05月27日14:21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今年的高校學子特別悲催,“謝舍友不殺之恩”的驚魂未定,又一頭撞上了“史上最難就業年”。669萬的總數量,不足三成的簽約率,同學們這心啊,拔涼拔涼的。

畢業生為什麼找不到工作?有近因,有遠因。“GDP增速放緩”是最容易的結論,“學生們擇業標准太高”是最方便的怪責,“擴招遺毒、文憑泡沫”更是最耐用的理由,畢竟蛋糕就那麼大,吃的人越多,越多的人就吃不著。

我們都知道民國那會兒就有“畢業即失業”的說法。按說那會兒大學生才多少?找工作也這麼難?1931年中央大學畢業生才200多人,有一半找不到職業。

中國社會傳統的教育觀念,總覺得書念得越多越好。從社會角度來說,未必。套用“恰當技術”的說法,一個社會的“恰當高學歷人群”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程度浮動的。最近讀《洪業傳》,寫到洪業擔任燕京大學教務長,規定學生成績平均不夠乙等,就得退學,實施第一年,400多學生中就有93人被迫退學。很多人來替子女求情,洪業說:“一個人沒受大學教育的話,還可從商做生意,受了大學教育,他就覺得從商是降低自己的身份,如果成績不好的學生留在學校繼續讀書的話,以后會成個對自己對社會都無用的人。”

洪業這話聽上去冬烘得很,現今時本科學歷算什麼?但事實上,當學歷標准被強行調高,就意味著學歷對應的學力被稀釋了。而社會對於學歷象征的能力也開始出現判斷混亂。到底一個研究生是不是比本科生能干?每個HR都會告訴你說不一定。可是研究生比本科生多讀了三年,他的時間成本與學習成本都大大超出,他當然覺得自己有理由要求更高的位置與薪酬。

這種社會需求與學歷追求之間的錯位,又被地域的巨大落差進一步放大。據說今年上海的畢業生有七成要求留滬,想來北京的比例也不會差太多。不能怪畢業生好高騖遠,不肯下放,他的專業、他的學識,到別的地方有用嗎?如果解決就業危機隻需要改變畢業生及家長的心態,那教育部派於丹老師巡回演講不就行了?

其實這正是一個社會畸形發展不平衡的產物。離不開的北上廣,回不去的故鄉。

GDP增速放緩了,失業率提高了,“急中國”也該停下來想想了:我們究竟需要多少大學,多少大學生?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