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昨天宣布立即實施對菲律賓的三項制裁措施,並啟動第二波八項新制裁。台灣民意迫使馬英九政府從開始時的猶豫轉為強硬,這是在近年的中國對外海上糾紛中台灣表現最不含糊的一次。
台灣方面一直避諱與大陸在對外主權爭端中的合作,但隻要台灣獨自對外硬起來,對大陸在廣闊的海域上捍衛海洋權益就形成了實際支持。反過來說,大陸這幾年打壓了菲日等國的氣焰,也對台灣硬起來是個鼓舞。這應在未來成為兩岸的穩定默契,它對雙方的內外事務都將是促進性的。
東亞海上摩擦涉及主權爭端,對各國來說都觸動了“重大利益”,誰往后退都不容易。常有人指責中國大陸民眾圍繞領土的愛國情緒是“民族主義”的,甚至宣稱這種“民族主義”同大陸政治制度有關。大陸內部一些人亦受到這種說法的影響。台灣民意的這次激動表現可以讓我們把問題看得更清楚。
台灣四面環海,南北都對外涉及海洋權益糾紛,直接危及台灣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台灣對外發生海上摩擦的機會雖不如大陸多,但台灣的承受能力太小,因此沖擊力有可能更大。擴大海上安全的可靠性,一直是台灣社會的基礎性願望之一。
馬英九政府這次教訓菲律賓,不僅利於台灣之長遠,也是對整個中華民族的貢獻。從台灣的最新八條制裁措施看,馬政府應當說是盡力了。台灣這樣做是撐住了一塊有重要意義的陣地,從戰略上看,這幾乎是台灣開辟了中國人捍衛海洋權益的“第二戰線”。
台灣的舉動增加了中國大陸強硬反制菲日的合法性和正當性,打破了中國周邊幾個國家“被中國欺負”的假象。東亞海洋問題的復雜性得到更清晰的呈現,中國人有捍衛自己海上權益的權利,這一點更加無可爭議。
對台灣的正義之舉,大陸應給予道義上的支持,以及多方面的實質性配合。大陸官方應繼續少說多做,一方面鼓勵台灣把這一次的“主角”扮演下去,一方面大陸決不推卸自己的責任,我們的“配合”應是強有力的。
南海和東海上的海洋權益之爭必將長期化,“大中華”的維權資源是任何其他聲索方無法比擬的。中國的海洋戰略優勢在逐漸形成,接下來的考驗是我們是否有能力讓似乎不可控的海上摩擦有一定的可控性,使海上問題的解決過程與我們對東亞戰略局勢的綜合期待相協調。
中國一定要保衛每一寸國土,但中國同時還有其他同樣緊迫的戰略目標。我們的最高利益是讓這些目標同步實現,我們越強大,越有可能安排對我們有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兩岸應當追求這次針對菲律賓的“完勝”,在這之后,雙方輿論對兩岸關系的諸多問題,如共同利益、各自角色對對方的價值、發展互信的潛力等,或許都會有新的認識。(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