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擔心,轉變作風會不會成為一陣風。日前,中央紀委對6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典型問題發出通報,強調要進一步嚴明紀律,推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貫徹執行。這讓人們吃了“定心丸”。(3月20日《新京報》)
中央出台八項規定后,一時間改進作風蔚然成風。這在年前的地方兩會,以及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都得到了驗証。但要看到,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很難做到上下左右齊頭並進。
作風建設並不是泛泛而談,它對應著社會現實,反映著公眾訴求。眾所周知,公眾對於“灰色福利”十分反感。中紀委公布的典型案例,有著公款吃喝,比如廣東珠海“學酒哥”和海南瓊中縣財政局公款宴請個人朋友﹔有著公款旅游,比如江蘇無錫市無錫新區鴻山街道組織80余名干部赴廈門召開務虛會,參觀景區﹔有著公車私用,比如陝西白河縣縣委書記違規借用越野車,這三點構成了“三公支出”。其他還有著亂發補助和大擺宴席問題,共同構成了官員的“灰色福利”。
“灰色福利”,既是作風問題,也是利益問題﹔既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也是改作風的難點和重點。這些作風問題,之所以需要反復抓、抓反復,正是因其對應著思想和制度建設的薄弱點,對應著當前的官本位和權力越界。新華社記者稱,一些領導干部對落實八項規定還存在三種不良心態:觀望心態、僥幸心態、變通心態。無論是徘徊觀望,還是搞“下有對策”,都源於舍不得既得利益——雖然這只是灰色利益。“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僅僅靠道德呼吁,即使喊破嗓子,也難以改進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揚起鞭子,動真碰硬。
中央強調,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應該有著兩層意思,一個就是“建制”,也就是通過建立長效機制,來遏制不良作風的形成空間。還有一個則是“規章”,也就是對那些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人和部門,進行嚴肅處理。兩個方面努力,才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形成壞作風不敢有的懲戒機制、不能有的防范機制、不易有的保障機制。
在改進工作作風蔚成風氣的現實下,仍有一些地方和官員無視規定、我行我素、頂風違紀,並不是說喊得還不夠,也不是他們不懂得轉變作風的重要性,而只是他們舍不得放下“嘴邊的肉”。轉變作風到最后,留下來的一定是那些涉及到利益問題的作風。對於有些官員來說,少開幾天會可以,少發幾篇文也行,但要是少喝幾頓酒、少坐幾天車、少玩幾趟山水,特別是長期這樣,則會有一些難度。人永遠沒法叫醒一個裝醉的人,對於這樣的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拿起榔頭砸破利益,讓他們付出代價。
轉變作風就得動真碰硬。“落實八項規定不容我行我素”,隻有讓頂風違紀者坐立不安、付出代價,改作風才不會成為一陣風,才能“讓人民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才能保証國家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