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環球時報社評:治大國如烹小鮮,高層與民眾共鳴

2013年03月21日08:35   來源:環球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習近平主席19日首次接受外媒採訪時說,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麼復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和“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懈怠,不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習主席的從政經歷穿越了中國基層,也穿越了中國的國情。“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源自老子《道德經》的話昨天迅速在互聯網上流行開來,因為中國最高領導人這樣說,與民眾的情感形成巨大共鳴。

  治理現代中國確是人類政治文明“開天辟地”的事。一系列最艱巨的使命同時擺到中國國家的日程表上。要讓13億人口大國徹底擺脫貧困,實現現代化﹔要完成社會轉型,實現大多數社會成員滿意的公平正義﹔此外要創新發展模式,要同西方大國競爭而避免敵對等等,把它們都做好,幾乎是“奇跡”。

  然而這是中國必須實現的“奇跡”。讓我們看一看,它們當中的哪一個可以做得差一些,而不影響中國的未來?這些任務如果拿到中國社會上討論它們重要性的順序先后,大概會莫衷一是。

  國家主席表達了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態度,這也是中國最高領導層的態度。人們高度希望這還會轉化成中國各級和各地黨政官員的態度,這是整個國家圍繞“中國夢”高速運轉起來的關鍵。

  十八大以來中國最高層改革的決心和雄心都深深打動了社會,今后國家治理的成效首先取決於吏治的改善程度。擁有大批優秀官員在哪個國家都是形成社會成就的重要環節,在中國尤其是這樣。我們期待干部制度不斷改革,期待它把對中國人民和對中國國家的高度責任感送上每一個核心崗位。

  社會也決非被動的環節。人們常說中國改革開放是由政府主導的,這話隻對了一半。民眾的積極性是中國這個機體擁有活力的肌肉。中國要解決堆成山的問題,必須是全體共赴時艱、高效互動的過程。民間對國家進步所承擔的責任,是再勤勉的官方也取代不了的。

  一個時期以來,輿論對一些官員的懈怠加強監督火力,揪出了一批貪官,帶來強烈的政治觸動。執政黨目前形成改進工作作風的大動作,是對民意的順應。

  然而民間需要跟著國家大政方針一起行動。中國社會多元化進程在深入,利益博弈逐漸成為社會運行的主線。但這個主線應同解決中國問題的主方向一致,而不應朝著固化老問題、滋生新問題的反方向走。

  中國社會已經成為巨大的利益共同體,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要進一步厘清這個共同體內部的利益細分。沒有細則的公平正義,利益共同體就會失去牢固。但鑒於生成並磨合細則的艱難,對利益共同體的理解和維護又需要有一定的超越性。中國需要把這個復雜關系掰開揉碎,駕馭它而不讓它把我們搞亂,這是中國改革平穩前進的生命線。

  中國輿論已在形成對官方的批判力和監督力,今后它還應形成民間的自我反思力。中國的改革過程也是“社會”成長的過程,這很珍貴,但也很難做到沒有彎路。官方與社會需要相互對齊,而不應是一方對另一方要求的絕對遷就。一個大整體的內部規律應當是這樣。

  中國最高領導層的治國理想得到全社會的普遍支持,接下來需要國家形成實踐這些理想的創造性合力。希望改革帶來多元化時代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是中國最重要的“奇跡”之一。▲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