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白雲區一名中年男子爬上一棟三層建筑樓頂稱被同鄉陷害欲跳樓。眾人圍觀起哄喊:“你跳啊!”該男子擔心就這樣走下去會被人笑話,於是找沒有消防氣墊的地方跳下。
跳樓者的心理是脆弱的,否則不至於尋此短見,而圍觀的人群無疑加劇了當事人的心理沖突,至於“你跳啊”的起哄則成了當事人最終選擇極端的導火索。絲毫沒有對生命的憐憫之心,隻有幸災樂禍的快感,這是輿論對圍觀者的批評。是啊,如果沒人圍觀,沒有起哄,也許當事人會慢慢想通悄悄走下高樓,從而避免悲劇的發生。可是當我們在指責圍觀者的不道德時,卻不知道這一現象在心理學家看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是可以用心理學知識予以解讀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叫做旁觀者效應,指的是在緊急情況下,當有他人在場時,個體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利他行為會得到抑制。見死不救產生的罪惡感、負疚感會分散到其他人身上,即便“煽風點火”、“添油加醋”地惡化事態的言行,也會因為有眾多人在場而不以為然。這種情況下,對圍觀者的態度固然可以從道德上予以評判,但是如果我們粗通社會心理學知識,便不會隻從道德這一個維度進行反思。
如此,我們便能明白為什麼社會上經常出現眾人圍觀車禍、圍觀溺水而無人施救或者報警的現象了,而且這種現象不獨出現在中國社會,“圍觀者效應”即是外國社會心理學家從現實中發現並用實驗進行証實的。跳樓者被圍觀,圍觀跳樓者進而被整個社會圍觀,即便站在最外層的圍觀者也是“身在此山中”,做不到“旁觀者清”。所以,在這個圍觀的鏈條上沒有人是超脫的勝利者。如果媒體總是強調民眾道德的缺失,卻很少用科學的眼光來反思“冷漠和麻木現象”,用理性的心態去考慮問題症結,恐怕隻會讓群眾對社會道德墮落的描述越來越認同,從而進一步加重社會道德焦慮,加深社會疏離。
既然是心理學上的規律,那“旁觀者效應”就不可改變了嗎?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更加無所謂了呢?事實並非如此。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旁觀者效應”之所以經常出現,往往在於我們並不了解自己的心理規律,也就談不上用科學的辦法去改變這種盲從的狀態。有效的解決辦法便是,讓更多的社會心理學知識被大眾熟悉,讓科學成為我們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的原動力。
當前我國既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諸如此類的問題還不少。要加強社會管理創新,切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必須借助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不能靠經驗主義,更不能想當然。此外,社會管理是雙向的,離不開社會公眾的支持和配合,隻有我們的管理水平與公眾的整體素質同步提升,才會取得預期效果。所以,不要武斷地跟公眾說什麼是不對的,而要通過科學理性的分析告訴他們為什麼不對,更要告訴他們怎麼做才是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