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長江日報社評:大部制改革落到實處是放權限權

楊於澤
2013年03月12日08:47   來源:長江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大部制”,是社會各界送給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一個代名詞。雖然它並不是官方正式提法,但確乎已成“主流話語”。於是人們忙著數機構的數量,正部級減少多少,合並多少,還剩下多少,似乎數字本身就具有革命意義。其實不然。

提起政府機構改革,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改革的目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政府已進行6輪機構改革,以使行政體制與市場經濟相適應。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確立,新矛盾日漸突出,新的政府機構改革又提上議事日程,其目的有兩個: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限權與放權。我們昨天提出圍繞公權本質這一方向轉變職能,而落到實處,就是放權限權。

限權與放權,就是限制政府過大的權力,而政府現在承擔的某些職能還要下放給市場、社會和行業,由市場、社會和行業進行調節和自律。通過限權與放權,可以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從它不該管也管不好的領域退出來,隻管那些應該管也可以管好的領域,政府效率自然就會提高。可以說,限權與放權是新一輪機構改革的重點與難點所在。

就限權與放權的目的而言,政府機構多少不是關鍵,“大部”更不是改革的目的。有資料比較各國政府組成部門的數量,比如中國將剩下25個,美國是14個,英國17個,乍看中國政府機構太多,可以通過組建“大部”把量降下來。其實,美國的“中央直屬機構”數量也不少,金融危機以來又增設多個,以至於有美國學者驚呼,裡根追求的“小政府”事實上越來越龐大。如果政府組成部門減少,把它們變成直屬機構,改革的意義還是有限。

政府機構改革的真諦,是限制政府的“權力總量”,厘清各部委的權力邊界。我國行政體制當前存在的弊端,仍然是管得過寬、管得過死,導致兩個后果,一是權錢交易,二是市場與社會活力不足。權錢交易引發民眾的不滿,市場與社會活力不足抑制了民眾的創造力與創造熱情。

有位學者最近說,“關掉哪個部,哪個行業就好一點”,此話雖然過於片面,但不必要的權力扼殺市場活力,卻也是事實。過去我們幾乎每個工業部類都由一個部委管著,每個部委對本工業部門權力無邊﹔后來很多部委被降格為局,到2008年僅由一個工信部就統管起來。我們當然不能簡單地把今天中國的發展歸功於“大部制”,但至少裁撤各工業部委沒有使事情變壞,証明多設部委並非一定必要。

當前實施政府機構改革,我們首先要研究的不是國務院組成部門的數量,也不是政府機構大不大、級別如何,而是要弄清楚政府哪些該管、哪些不該管,哪些可以實現社會的自我管理。根據總體需要,來權衡哪些部門該撤並,哪些該保留,哪些部門該加強。政府部門無論大小,權力邊界絕不能模糊,否則即便一個副部級事業性質的機構,也會權力無邊。

(責編:方蕊娟、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國務院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