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的重頭戲之一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已經披露。這個方案,與媒體事先掌握的信息相比,出入不大。
“大部制”改革為什麼能吸引那麼多人的注意?媒體報道相對集中所形成的聚焦效應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國家實體性行政權力本身所具有的敏感性。這種敏感性,建基於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相關性,建基於國家權力行使與公民權利實現之間相關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公眾審視“大部制”改革是否成功的“看點”,就是要看“大部制”改革能否擴大公民權利的自由度,能否更有效地限制、制約權力。
具體而言,以公眾的視角觀察“大部制”改革,就是要從日常生活中去觀察自己的生活是更加便利了還是一切如常、甚至比以前更繁瑣更麻煩﹔就是要在生活中體察自己的福利是增加了還是變化不大、甚至比以前有所減少。此外,從限制、制約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的角度看,就是要觀察官場的風氣是否好轉,官員的貪腐是否減少。以這樣的視角來觀察和體察“大部制”改革,這個改革才會被具象化。
再進一步說,在“大部制”改革方案中,一些機構的裁撤合並將直接影響公眾福利和權利的狀態,這個福利和權力狀態的變化,也同樣是觀察和體察“大部制”改革的一個切入點。比如,新的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組建后,國民的醫療、衛生、健康福利能否進一步改善,生育以及人口政策能否根據變化了的國情而趨向現實合理,這都是判斷“大部制”改革與國民福祉關聯度的基本點。
同樣,在裁撤鐵道部、將鐵道部擬定鐵路發展規劃和政策的行政職責以國家鐵路局的形式劃入交通運輸部,並將其原有企業性質的機構組建成中國鐵路總公司,實行鐵路政企分開之后,公眾也會以自己在交通旅行方面的實際經驗及其改革前后的比較,來判斷和評價這一改革。當然,人們更會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評判新組建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這一“大部制”改革的成果。
公眾基於自己福利狀態和生活體驗所給出的評判,是對“大部制”改革最權威的評價。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部制”改革在機構變動上邁出的艱難一步,其實還只是改革的開始。“大部制”改革,不是單純地為了機構變動而變動,不是簡單地為了精簡人員而精簡。“大部制”改革,實際上就是要通過規范國家權力的行使,而增進國民的福祉。
“大部制”改革的這一性質,是由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而界定的。從根本上講,國家權力機構的變動成本,是由公民所負擔的。這也正如媒體所披露的那樣,“為了改革后的鐵路總公司能夠‘輕裝上陣’更好參與市場活動,在進行機構改革時,鐵道部2.6萬億的債務可能將由國家買單,這樣一來,鐵道部改革后的鐵路總公司沒有太多債務負擔的話,將更有競爭力,沒有巨額負債,設立的鐵路發展基金也將更有吸引力”。這裡所謂“國家買單”,其實就國民買單,具體說就是由國民通過納稅來分攤這筆巨額債務。
可以預見,“大部制”改革所涉及到的機構,必定要經歷一段過渡時期才能裁撤合並就位,新組建的機構也一定會經歷一段磨合與調整期后才會顯現改革所設定的效能。正如前述,新組建機構的效能,應該以增進國民福祉為根本目標。這個目標,應該是“大部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