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環球時報社評:大部制非“權力挪窩”,實效第一

2013年03月11日08:35   來源:環球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國務院 10日公布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國務院組成部門將減少至25個。這是一個針對中國具體問題的行政改革方案,鐵道、人口計生、食品藥品安全、海洋維權被普遍解讀為重點改革領域。國務院秘書長馬凱表示,此次機構改革重在向市場、社會放權,減少微觀干預,同時加強宏觀監管。

  機構改革方案宣布后,一些人認為它對准了當前熱點問題,是改革的強有力推進。另有一些人則通過互聯網抱怨這樣的改革不過癮,因為改革步伐還太小,尤其這是行政機構改革,而非政治體制改革。

  這其實就是對中國改革的兩種不同思路和態度。前一種代表了務實主義,認為改革首先是逐步解決中國各種問題的過程。后一種的思想和政治溯源更為復雜,它們更關注改革的終極方向和目標,強調政治改革優先。

  前一種觀點還包括了一種信念或期待:政治體制改革並非每一步都應是獨立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包含在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裡面。比如政府機構向市場和社會放權,這本身會緩解政府官員權力過大、缺少監督的問題,這是逐漸把權力“關進籠子”的其中一步。

  當然,機構改革的這種政治延伸並非能自然形成,它需要改革的步步為營和環環緊扣,從而防止一項改革在缺少認真執行和后續支持的情況下出現反復。這次機構改革決不應被看成“權力挪窩”或“權力歸堆”,它們應當帶來權力運行的一些實際改變。

  這次機構改革是在執政黨狠抓改變工作作風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希望這一大背景會給它注入超越以往的強度,帶來更多公眾期待的實效。中國改革已經推進了三十幾年,改革環境的成熟應當轉化成具體改革項目的成熟。

  大部制改革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的產物。過去國家搞計劃經濟,不細分部門,事情就拎不起來。大部制出現的原因就是政府要放權,把對具體人財物的控制變成對市場的監管和對社會的服務。改革的這種推進應當是加速度的。

  大部制改革的成功,意味著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市場經濟和市場型社會的進一步繁榮。如果它不成功,就會變成一輪 “折騰”。后一種情況會消耗社會對改革的熱情和支持,它的負面政治效應在互聯網時代將難以估量。

  大部制改革很難讓老百姓真正搞懂,因此它們對民生層面產生什麼樣的直接影響至關重要。比如鐵道部的改革應帶來更好的鐵路服務,不能伴隨短時間內的客貨運輸收費上漲,也不能損害幾百萬鐵路部門員工的切身利益。當我們這樣要求時,就會發現這次機構改革的風險和難度要比前互聯網時代高得多。

  中國的機構改革無論怎麼做,中國政府都不可能最終變成“大市場”環境下的“小政府”。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國超大社會等現實國情決定了,中國政府的職責肯定都會比西方國家的政府更大更重。在社會訴求復雜化和多元化的現實中,中國政府無處躲藏,必須追求廣泛責任擔當和自我約束權力、以及社會治理效率的最佳平衡。

  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更像是一次瓜熟蒂落的過程。它包含了國家改革能力同輿論訴求以往所沒有的密切互動。改革的執行者們應從公眾的利益出發積極行動,最大限度地釋放這次改革的社會紅利。如此,中國改革將站上一個新高點。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