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環球時報社評:機構改革不必強求輿論的滿堂彩

2013年02月26日08:30   來源:環球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為期3天的中共十八屆二中全會今天開始舉行,會議的一個重點是商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這次會議的舉行意味著兩會的召開進入倒計時。

  中國輿論普遍對今年的兩會寄予很高期待。因為它是國家領導人和政府換屆的大會,也是中共十八大之后的首次兩會。黨代會前后政治高層和民間輿論都對改革有過反復談論,在不少人看來,本屆兩會是對這些談論進行驗証和收割的時候。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輿論界如今有更強大的“猜想力”。按照一些人的期待,國務院機構調整的幅度越大越像改革,“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成熟先行”的機構改革原則未必能讓他們興奮起來。中國今后的改革越來越難引起輿論的轟動,多數情況下,實際推出的改革會讓輿論感覺“不過癮”。

  這些年除了發生“革命”和動蕩的國家,在正常發展狀態下,中國的機構改革是世界主要經濟體裡最頻繁的。我們很少聽說其他大國新設了或者裁撤了一個部,或者對關鍵部門做結構性調整。中國機構改革的活躍既有中國行政體制本身存在缺陷的原因,也是因為中國發展快,中國執政者和全社會對行政體制的與時俱進有著大體共識。

  改革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政治習慣,成為中國前進和保持平穩的一種方式。到世界一些政局穩定的國家去轉轉,我們常會驚訝改革在那裡的冷落和在中國的熱鬧非凡。中國這些年改革帶來的社會變化總量,甚至遠遠大於那些發生了“革命”的國家。

  在這樣一個改革主張被廣泛認同的國家裡,有一個提醒也是必要的,即什麼時候都不要為了改革而改革,要以改革的實際效果、而非它的尺度大小評價其優劣。中國以往的成功改革一直牢牢針對中國的問題,實事求是,追求轟動從來就不是我們發動改革的初衷。

  中國當前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加強市場監管、進一步改善民生、加強對腐敗的體制制約等等。說到中長期,中國面臨為全體社會成員創造公平機會、加強法制、建立廉潔社會等宏偉目標。中國需不斷進行機構改革,開放民間的各種探索,中國較密集的不懈改革還需經歷幾代人,它既不能停下來,也不能指望通過某個“大動作”一蹴而就。

  中國的具體改革不可追求輿論上的“滿堂彩”,不能以很短時期內輿論滿意度的高低評價一項具體改革的成敗。輿論的開放和自由度與它的理性程度並非總是成正比,民主社會裡輿論成為國家具體決策的陷阱時有發生,中國政治應當有能力做到更游刃有余,既與基層社會的種種即時性願望保持密切聯系,又做到國家層面的統籌兼顧和穩健。

  中國社會意見的表達渠道正逐漸健全起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決策順乎民意,按民意去畫一些延長線都是順理成章的。但民意與輿論的關系又是復雜的,與中國網上輿論的對應性尤其不穩定。此外短期民意與長遠民意也有區別,政府總是要在尊重輿論和承擔責任之間把握平穩。

  30多年前中國改革時,輿論尚不發達。時至今日,改革已是輿論談論最多的事。一些民主社會的經驗顯示,談論越多的事往往越難辦。中國切不可落入這樣的困境,我們必須尋求民主與效率的雙贏。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