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統一車牌,這樣簡單易行的辦法為何沒有被廣泛運用於治療公車私用這一痼疾?答案很簡單,受其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官員群體。改革一旦遇到拿自己“開刀”,往往會阻力重重。
“車輪上的腐敗”再度引發廣泛關注。據新華社2月20日報道,今年春節長假期間,公車私用問題持續發酵。缺乏有效的監督辦法,是造成當前公車私用泛濫的重要原因。前不久,一位北京小學生提出給公車上紅牌便於接受監督的建議,在微博上被頻頻推介和轉發。
小學生提出的這個藥方,其實並不新鮮。浙江平陽縣早在2007年就統一了公車車牌,令公車私用現象大為收斂。但這樣簡單易行的辦法為何沒有被廣泛運用於治療公車私用這一痼疾?答案很簡單,受其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官員群體。改革一旦遇到拿自己“開刀”,往往會阻力重重。
自1994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黨政機關汽車配備和使用管理的規定》至今,公車改革已走過近20年。多年來,中央三令五申治理公車私用,各地也出謀劃策進行了多種嘗試,如取消專車實行貨幣補貼,引入GPS實時全程監控公車使用,以及全面公示公車能耗。但公車私用之風未能“剎車”。究其原因,一則政策較寬鬆,缺乏威懾力,二則一些漸進式的改良方案戳不到痛處,三則尚未讓公眾監督發揮更大作用。
公車私用帶來的浪費觸目驚心。據統計,2011年車輛購置及運行費達59.15億元,佔“三公經費”總數的六成以上。國家發改委相關調研報告顯示,公車使用有三個“1/3”:辦公事佔1/3、領導干部及其親屬私用佔1/3、司機私用佔1/3。解決類似司空見慣又影響惡劣的痼疾,缺少的未必是方法,而是足夠的決心和勇氣。
2013年伊始,網友發起的“隨手拍豪華軍車”行動響應者眾。具有明顯標志的軍車、警車,一旦被私用,輕易就能被發現。而與普通車牌一樣的公車,則很難受到有效的監督。如果不僅給公車都挂上公牌,還在車身上噴字,標明各自所屬的諸如“衛生”、“環保”、“城管”等部門字樣,讓百姓一眼就能識別,私用者無疑將更加無處遁形。當某位公務員再想利用公車接送孩子或是舉家出游時,就不得不掂量掂量,是否值得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指指點點,並承受可能遭到舉報的壓力。
讓坐公車的既得利益者去監督治理公車私用,監督很容易形同虛設,治理很可能變成走過場。而亮明公車身份,使其置身於公眾監督之下,這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種強有力的約束機制。因為怕被“人肉”搜索而成為下一個“表叔”,不少官員現在對戴名牌手表、皮帶或者拎名牌包心存顧忌。同理,在更為廣泛的公眾監督之下,公車私用之心也將有所收斂。
為了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以公車統一車牌接受公眾監督為突破口之余,還需配套跟進公車消費刷卡結算等相關管理制度,將公車消費關進“制度的籠子”。尤其是一些公車擁有多種特權,如上高速公路不用繳費,闖紅燈不用被開罰單。若不把這些特權也一並關進籠子,用統一車牌來解決公車私用問題的效果很可能大打折扣。
違規成本太低是一種縱容。真正將監督落到實處,還須對公車私用加大問責力度,起到震懾作用。如果公車私用被舉報后,僅僅是補交使用費和通報批評,很難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從接受外部監督到配套制度跟進再到加大問責力度,拿自己“開刀”的每一步都會很艱難,但治療痼疾需要的就是這樣的猛藥。唯有陽光管理、從嚴治理,公車私用現象才有望走出困局。
近來,隨著中央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的推出,各地紛紛落實“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具體舉措,一些高端餐飲企業的經營遇冷,高端白酒的銷售大幅度下降。治理“舌尖上的腐敗”收效明顯,民眾在擊節稱許的同時,也對這股新風的持續性有了更深切地期待,並期望政府在遏制“車輪上的腐敗”問題時拿出同樣的決心和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