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風不是小事。
文風裡面有形象,展現境界,體現黨風,人們可以從文風中看到一個人的境界與情懷,更可以從中評價黨的形象﹔文風裡面有感情,表面上看是表達技巧和文字水平問題,實際上是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感情問題﹔文風裡面有作風,作風好不好,效率高不高,群眾從文件、講話、文章中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短、實、新”為標志的清新文風正逐漸成為一種“中國風尚”:開短會,發短文,說實話,講新話蔚然成風。佶屈聱牙的大話少了,通俗易懂的白話多了,文字沾著露珠,聲屏新風扑面……
激揚文字鼓舞士氣,優良文風凝聚人心。中央政治局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和我省辦法,都把改進文風作為重要內容,我們必須把形成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文風,當作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
(二)
好文風從哪裡來?“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培育好文風要有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文風不僅涉及文章的語言和文字風格,更折射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狀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沒有這種責任擔當和情懷境界,就寫不出昂揚向上、令人叫絕的好文章。“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培育好文風,應增強問題意識。鄧小平同志曾反復強調,“我們開會,作報告,作決議,以及做任何工作,都為的是解決問題”。善於發現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群眾才愛讀、愛聽、愛看。否則,不管文章多麼華麗都會空洞無物。“隻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寫出時代的篇章”。培育好文風必須接地氣。接地氣,才能補底氣,才會有靈氣。憋在書齋裡,寫不出精品佳作,坐在電腦前,想不起鮮活話語。沉下身心、走進基層,到人民群眾中、在火熱的生活裡把握時代脈搏、感悟生活真諦,文風才會煥然一新。
“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培育好文風,需要強學識、增底蘊。腹中無物則手上無法,手上無法則文章乏味。寫出好文章,形成好文風,必須以學識底蘊為基礎。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沒有學識根底,缺乏理論基礎,文章很難好看。
(三)
提倡“短、實、新”,反對“假、長、空”,是中央對改文風提出的明確要求。改文風,關鍵要處理好三個關系。“長”與“短”的關系。提倡“短、實、新”,重在求其“神”,而不是求其“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文章長短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宜短則短,宜長則長。改文風,是為了讓文章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如果隻看形式不重實質,(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僅以長短論英雄,就會從一種形式主義陷入另一種形式主義,從一種“八股”陷入另一種“八股”。
“文”與“質”的關系。“語言乏味,像個癟三”,是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中斥責的一種惡劣文風。改文風,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解決“言之不文”、“語言乏味”問題。但在改文風過程中,一些同志為了“言之有文”,過度修飾雕琢,刻意求新,甚至搞文字游戲,走向了因“文”害“質”的極端。好的文章不應當靠“皮殼”,而應靠“實核”。習近平總書記的幾次重要講話,不用華麗辭藻,言簡意賅,朴實親切,卻有很強的感染力。
“干”與“寫”的關系。功夫在詩外,好文章既是寫出來的,更是干出來的。我們要用更多的精力去想實事、干實事,把實干、實踐中的所感、所思、所悟轉化為文章中的真知灼見,而不能舍本逐末,為作文而作文,耗費更多的精力去賣弄文辭、尋章摘句。
(四)
改文風,領導干部要帶好頭。上行下效,自古皆然。領導干部要下決心從文山會海、八股腔調中擺脫出來,開動腦筋,身體力行、勉力而為。
改文風,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要走在前。堅持“三貼近”原則,發揚“走轉改”精神,把改進文風作為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中央政治局八項規定的重要任務,作為改進工作、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機遇,下大決心大氣力抓緊抓好。
改文風,要以制度為保障。“改文風”不能是“一陣風”,“刮”過以后就都回了老樣子。應當著手建立長效機制,有了制度保障,改文風方可持之以恆、久久為功、改出成效。
(五)
“筆尖刷卻世間塵,能使江山面目新。”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質,一個時代需要與之呼應的時代文風。以清新的文風展現氣象萬千的中國,以昂揚的文字激勵奮勇前行的人民,我們一定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匯聚起建強省、促和諧的強大“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