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浪費作斗爭,光靠幾次“殲滅戰”難以解決問題,最根本的還需要徹底拔除導致浪費的思想根源。
自中央提出反對鋪張浪費的要求之后,全國迅速刮起一股強勁之風。新風扑面,久違的勤儉節約優良傳統也多少代替了胡吃海喝的浪費怪象,如此情景,甚是讓人拍手稱快。
雖然眼前形勢較好,但是否就意味著浪費現象就從此減弱或者逐步消失?筆者認為不然。與浪費作斗爭,光靠幾次“殲滅戰”難以解決問題,最根本的還需要徹底拔除導致浪費的思想根源。細細數之,這思想上的問題不外乎有以下幾種情形:公款消費,不掏自己的錢心不痛,是其之一﹔腰包“不差錢”,我吃得起,是其二﹔面子作祟,做人就要大氣,是其三﹔人生苦短,能吃能喝是福,是其四……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古訓,更是現實。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條件確實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因為生活條件變好,就肆無忌憚地鋪張浪費,把勤儉節約拋之腦后,這就變成了一種悲哀。若任由其發展下去,也許國家和民族的復興大業就要敗在這“浪費”二字上。
反思今天鋪張浪費之勢,多少跟我們這些年開展相關教育的乏力存在關系。若是每當發現鋪張浪費現象有抬頭之勢,我們就能及時開展針對性教育,情況也許就會好一些。畢竟,及時的教育無疑就是個剎車閥,能夠讓偏向的消費觀回歸正道。當然,教育的引導作用還能讓人們對飲食文化和消費文化有個正確的態度,在吃得爽口喝得安逸的情況下,還能真正確立起勤儉節約的消費文化,這是簡單空洞地說教、口誅筆伐的聲討都難以達成的效果。
然而,通過教育使人自覺警醒,這個過程需要時日。因此,這就需要適時拿起管理這根有形之棒來進行規制。公款消費有黨紀國法和各項規章制度制約,管起來相對容易些。但是對於那些非公款的浪費現象,則更加考驗我們的管理智慧。如果我們能夠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盡快形成政府倡導、社會參與、餐飲業支持、公民響應的杜絕浪費的管理格局,或許這拔除痼疾的行動就會更有行動力。若是長期堅持,相信就會慢慢拔除造成浪費的思想根源,全社會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就會早日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