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月7日《人民日報》報道,河南信陽市對大吃大喝積弊開刀,嚴禁公務人員工作日中午喝酒,相關監督查處措施迅速跟上。“禁酒”一項最受關注,被人民網評選為當年“十大地方新政”。記者來到信陽,走訪幾個部門,聽說是想了解“禁酒令”,受訪的干部反映大體一致:堅持得好著哩!不少人還問:這事還能是新聞?工作日中午禁酒,習慣成自然了。
黨風關系作風,體現形象,維系民心。從整治喝酒之類的“細節”開始,更顯示樹良好黨風展優良作風的決心。我們看到,喝酒這一陳年積習,可以說是一些地方基層公務員的“必修課”,長久以來形成的大吃大喝的歪風也並非是一紙禁令就可使其銷聲匿跡的——事實上,要真正的讓“禁酒令”起到作用,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等規定落到實處,起到“作用”,就必須採取如同河南信陽的一樣嚴厲舉措,以動真格、下猛藥的手段,全面跟進相關監督查處措施,使更多的領導干部“習慣成自然”,如此,才可見“實效”。
各地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就必須破除一些不良的“習慣成自然”行為,使之實現轉化。從以前的經常吃吃喝喝、大手大腳、迎來送往等“習慣”,轉變為良好的黨風政風作風——按有關規定開支“三公經費”,崇尚簡朴勤儉風氣,推進廉潔高效政府建設,這樣的“習慣”轉變,這樣的“習慣養成”,才可使曾經的“病態”得到矯正,使曾經的“頑疾”得到根治。
“習慣成自然”的“禁酒令”促進了良好黨風政風作風的“養成”,有賴於強有力的監督查處。誠然,要避免“紙上談兵”式的落空文件精神,就必須採取強有力的監督查處措施,要讓“問責”站出來說話,要讓“效果”來取信於民,要讓“效果”來展現震懾力,要讓“效果”來鞭笞行為,要讓“效果”來推動工作——反之,沒有強有力的監督查處問責的落實,淪為“紙上談兵”的形式主義,就會降低政府工作的公信力,也必然會讓規定辦法成為“隻見雷聲”不見“雨點”的裝腔作勢。
“習慣成自然”的“禁酒令”有啥啟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之風當成廣泛共識。河南信陽公務員6年前禁酒,官員稱生理形成習慣,無疑是一種“質”的轉變。“習慣成自然”的良好風氣“養成”,需要更多動真格見實效的“猛藥”作為“治療”手段,需要更多的條件反射式形成的自覺行為,也需要我們經常性地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良好作風展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