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某項目負責人向遵化市相關部門催要工程款遭拒后,電話聯系該市副市長詢問工程款事宜。第一次撥通,副市長稱正在開會,第二次撥通,副市長說:“你聲音太小,我聽不清楚,有聲音但是聽不清……”幾次“聽不清”后,電話就挂斷了。
時下,各級各部門都在開展“聽民聲、解民憂、紓民困”活動,尤其臨近春節,這類活動越發多了起來。可就在我們關注“如何聽民聲”、“聽什麼樣的民聲”,並強調一定要把聽到的民聲落到實處時,突然發現,我們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一定要把民聲聽清楚。如果不聽清楚民聲,即便做出了聽的姿態,記下了聽的內容,又談何落實到位?
“聽了”和“聽清楚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把沉默的民聲打撈上岸只是第一步,有沒有將這些聲音聽清楚則更為關鍵。如果不聽清楚,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聽民聲的各種努力就會淪為形式主義的泡影。那怎樣才算聽清楚?以農民工討薪為例,從他們的苦苦哀求中,既要聽到希望勞動得到回報的合理訴求,也要聽到一家老小改善生活的渴望,還要聽到相關部門存在的扯皮推諉不負責任的情況﹔從農民工的牢騷抱怨中,既要聽到他們對相關部門的不滿,也要聽到他們對政府的信任,還要聽到他們對自身權利無法得到保障的無奈。
可見,聽取農民工的心聲絕不是聽到“還我工錢”就可以了,這件事因錢而起卻不止於錢。這裡面有權利意識的覺醒,有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性,還有社會的公平正義……所以,如果不聽清楚這其中的內容,就難免陷入就事論事的窠臼,就隻會採取縫縫補補的方法,而不會從整體上設計並予以系統解決。這也是近年來農民工討薪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的症結所在。能不能清楚地聽取“民聲”,這不僅僅是一個關乎當下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問題,還是一個關乎一地經濟社會能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問題。
無論是增強執政能力,還是提高執政水平,對執政者來說,聽民聲的重要性無需贅言。但必須承認,在這個科技發達、“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社會,群眾所擁有的話語權其實並不充分——由於眾聲喧嘩,個體或者部分群體的聲音反而經常容易被淹沒。“說了也白說”就是這種無效表達的尷尬寫照。所以,對群眾的聲音,如果不去聽,就很難聽到﹔如果不仔細聽,就很可能聽不清楚。
聽不清楚又該怎麼辦?答案見仁見智,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以“聽不清楚”為由敷衍塞責、挂斷電話,這絕對是行不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