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2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據1月23日《人民日報》)
習近平“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警示啥?筆者認為,那就是黨員領導干部一定要從維護人民的利益、維護黨的執政地位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高度,正確看待手中的權力,切實解決好“為誰服務、為什麼當干部”這個根本問題,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做到政治覺悟清醒堅定,思想道德純潔,始終保持秉公用權,審慎用權。
要樹立權力就是服務的觀念。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首先要弄清楚權力是誰賦予的。共產黨人的權力觀認為,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重托,是為人民謀利益的“工具”,自己隻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責任。如果把權力錯誤地當成私有財產和利己工具,而忽視權力的公共性、服務性等本質特征,就必然導致濫用權力,使權力發生“異化”,導致腐敗。所以,我們各級黨員領導干部要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經常想一想“參加革命為什麼,當領導應該做什麼,將來身后留什麼”等問題,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忘記,手中的權力凝聚著黨組織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要從事關黨的執政地位是否鞏固的高度,牢固樹立領導就是服務的思想,對權力“思知足以自戒”、對錢財“思知足以自戒”、對名利“思知足以自戒”﹔不汲汲於功名、不惜惜於富貴,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群眾疾苦,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把形象塑造在群眾的心目中,把政績體現在群眾的利益中。這樣才能使黨的執政地位如鐵打銅鑄一般,才能使黨的事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要以敬畏之心對待權力。我們很多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都有這樣的體會:一旦走上領導崗位之后,以前夢寐以求的現在唾手可得﹔以前圍著別人轉,現在別人圍著自己轉﹔以前隻知道爭取,現在要求你拒絕。比如,你好吃,就有人投之以美味﹔你好喝,就有人投之以佳釀﹔你好色,就有人投之以粉黛﹔你好捧,就有人投之以讒言。在這種情況下,精神“定力”是經受考驗、抵制誘惑的法寶。但是,目不斜視久了,視線容易模糊﹔心無旁?久了,內心容易寂寞﹔孤獨堅守久了,思想容易動搖。慢慢地是非界限會開始模糊,榮辱觀念會開始錯位。因此,一定要以敬畏之心對待權力。古人雲:“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失去了敬畏之心,為人處世就可能變得狂妄自大、肆無忌憚,甚至貪得無厭、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隻有常存敬畏之心,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才會時刻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自覺嚴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確人生航向,堂堂正正為人,踏踏實實做事,干干淨淨做官,從而在工作、生活和自身修養上有所作為。因此,要主動在自己頭頂上懸一把利劍、套一個“緊箍咒”、使之多一分畏懼、去一分貪婪,多一分小心、少一些欲望,在利益面前不貪心、在誘惑面前不動心。
要堅持秉公用權。黨員領導干部應該怎樣行使權力?答案隻有一個:按法規制度辦事。黨把你放在這個位置上,就是讓你為人民服務的。所以,必須秉公用權,絕不能以權謀私,更不允許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就是要注意克服以下四種心理:一個是私權心理。就是認為權力是領導給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干出來的,就應當為已所用。另一個是當官發財心理。認為“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有實權就有實惠”、“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再一個是補償心理,要麼認為自己收入與貢獻不相符,利用職權撈點好處“合情合理”﹔要麼認為過去生活太苦,現在有了權要把“損失”補回來。還有一個僥幸心理,認為以權謀私,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不說,我不說,誰都不知道。這些心理是黨性不純的表現,也是一些干部犯錯誤的心理誘因。俗話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因此,要切實守住做人當官的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自覺做到不弄權、不攬權、不越權,嚴格遵守制度規定。隻有公正用權、廉潔自律,才能樹好風氣、凝聚民心,踐行好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