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人民日報》微博向網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話套話”,“歡迎實例實錄哦”。9日,《人民日報》就刊登了入選讀者反感的某些官話,如“高度重視”“親自過問”“現場指揮”“積極、及時、立即、確保”等。
許多官話,之所以動輒得咎,就在於它大而空,言之無物。在文本修辭、話語結構上,它往往千篇一律,遵循著僵化的語言規范。正因它陷入嚴重的程式化,墨守成規的形式,也削弱了它的觀點表達、信息傳遞。有些官話說得再多,也沒實質性內涵。它的“零信息量”,無法對接公眾的知情訴求,也脫離了現實語境,形同於沒說。
既然不少官話“令人反感”,為什麼還相沿成習,被官員“拿來主義”?究其原因,是它沿襲已久,根植的土壤深厚,也形成了一種表達套路。類似於“高度重視”之類的官話,雖被過度使用,但它卻是“絕對正確”,沒有風險。
官話迎合了某些官員公共應對的需要,也鈍化了他們表達的靈性。那些套話,在給了他們表述的“路徑依賴”的同時,也滋長了思維惰性。長此以往,會讓官員話語跟百姓渴求產生裂縫。“你替誰說話”等雷語頻出,就是它的負面效應——缺乏對表達環境的體認,認知存在誤區,所以在應對輿論時,頻現“口誤”。
語言是價值的外殼,多些真情實感,多講點“言為心聲”的話,跟民眾在對等維度上交流,才能跳出“格式化”的桎梏,貼近民眾。尤其是在網絡時代,官員言行被置於閃光燈下,空洞的官話,難免會被洶涌的口水淹沒。官話要煥發活力,就該跳出格式化表達。沒有民生情懷的支撐,不“接地氣”,又怎能激起民眾的情感共振?(佘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