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齊魯晚報:遲報瞞報事故的舊思維早該改了

湯嘉琛
2013年01月08日13:41   來源:齊魯晚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日前,山西長治市市長張保首次回應苯胺泄漏事故,並就外界強烈質疑的“遲報5日”一事向公眾致歉。

這是今年首例引發高度關注的環保事件,也是繼南呂梁山隧道爆炸事故之后,又一起性質惡劣的遲報瞞報事故。遲報瞞報不僅讓當地民眾的健康受到威脅,也貽誤了地方政府化解公共危機的機會,無論怎麼看都是一著臭棋。這一事件給其他地方政府最重要的一個啟示是,遲報瞞報事故的舊思維早該改了。

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在四川什邡、江蘇啟東、浙江寧波等地,都曾發生與環境污染或環保焦慮有關的群體性事件。在以往,很多地方政府常常打著“避免引起恐慌”的幌子,遲報、瞞報環保事故,試圖用“捂蓋子”的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長治市政府部門如今成為輿論的眾矢之的,主要原因是他們錯誤地沿用了以往處理環保事故的舊思維。這種以維穩為底色的處置方式,已經與如今的輿論生態和社會心理脫節,必然以失敗收場。一方面,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信息時代,地方政府很難再像以往那樣壟斷信息發布權,當地民眾隻需一篇網帖、一條微博,就能攪起一場輿論風暴,懷有僥幸心理的地方官員應該“與時俱進”了。

另一方面,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公眾的環保訴求、健康訴求也比以往更強烈,一旦出現可能危及健康和家園的公共事件,大家總會想方設法地獲取更多相關信息。如果遭遇地方政府的遲報、瞞報,勢必使得民意出現強烈反彈,進而導致事態進一步擴大,最終讓政府部門既沒瞞住事故又喪失了公信力。

環保事故的確容易影響社會穩定,但在如今的新形勢下,試圖用瞞報維穩的老路已經走不通了,真正有效的“維穩”手段,是用最大限度的信息公開應對敏感事件,以更開放更積極的姿態及時化解問題,將各方損失降到最低。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