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工人日報:堅守“語文良知”

王傳濤
2013年01月07日09:46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2012年12月26日,《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了“2012年十大語文差錯”。其中包括常讀錯的字“酵”,也有媒體常會搞混的“酒駕”和“醉駕”。被幾億國人念錯的“甄嬛”的“嬛”字(應讀xuān),因其日常實用性不高最終躲過了“十大”榜單,《咬文嚼字》總編郝銘鑒開玩笑說,“人家還要拍第二季,就不潑冷水了。”據了解,自2006年以來,《咬文嚼字》編輯部都會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糾正國人在當年常犯的“語文差錯”,也從一個角度回顧當年的熱點事件。

《咬文嚼字》的做法,在這樣一個浮躁外加喜歡“諱疾忌醫”的時代裡,很容易“樹敵眾多”。給春晚挑錯,會讓春晚的那些人不滿﹔給《甄嬛》挑錯,可以讓甄嬛劇組乃至上億甄嬛粉絲不滿……可是,《咬文嚼字》還是一如既往地給國人挑讀音和用詞方面的錯誤。即便是冒著“讓上億人改口”的危險,也一往如前。這種認真嚴謹的糾錯精神,讓人佩服。《咬文嚼字》的堅守,讓人看到了他們在我國最基礎的學科——語文方面的良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用詞習慣。但是,正視並且勇於改正自己的發音和用詞習慣,不僅僅是自身素質提升的表現,更大的意義在於,我們都用自己的努力,堅守著漢語的“原始教義”,傳承著這個國度、整個中華民族的“方塊字文明”。筆者這時想到了一個大學時的橋段,一位室友給我們幾個同學糾正了一個詞語的錯誤用法,當時我們幾個同學的共同回應是,他就是那個研究“回”字寫法的孔乙己,隨之,對他擺出非常鄙視的表情,誰也沒有領情,更沒有改變自己的錯誤用法。現在想來,卻也有對當時自己的傲慢和無知產生了一些悔恨。

《咬文嚼字》就是那個揭穿皇帝新衣真相的小男孩。雖然招來罵聲無數,但仍然在堅持自己的做法。我們不得不佩服《咬文嚼字》的嚴謹。“酵”字統讀為jiào、《天堂蒜薹之歌》被誤為《天堂蒜苔之歌》、“囹圄”一詞被誤為“囫圇”、“兄弟阋於牆”誤成“兄弟隙於牆”,可以說,這些錯誤,都伴隨著新聞的發熱而廣泛傳播,是屬於所謂的“負能量”。另外,至於“甄嬛”的“嬛”字是不是應該讀xuān,許多網友表示不理解,並認為這是《咬文嚼字》的小題大做,因為讀xuān還是讀huán都不過是人名,隻要好聽,便無所謂哪個正確哪個錯誤,但是,《咬文嚼字》還是堅持了科學嚴謹的態度,因為取字於“嬛嬛一裊楚宮腰”,因此叫xuān似乎更為正確。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任何一個小小的語法錯誤,都可能因為成為公共事件,而擁有成千上萬的受眾。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一旦出現了一丁點的錯誤,可能會讓無數人改變原來的正確語法。千百年之后,我們的漢語乃至我們的漢字文明,或許就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原來意義上的漢字造字方法,都可能會無跡可尋。什麼是“象形”、“指事”、“會意”、“轉注”、“形聲”,“假借”,這些問題都可能會在未來某個階段,在我們的語文教學和漢字使用中消失。所以,我們更要感謝《咬文嚼字》對於語文良知的堅守。(來源:工人日報)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