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漢市“兩會”新聞通氣會透露,武漢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和政協武漢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會期均隻有4天,堪稱“史上最短”的武漢“兩會”。會議將實行“兩個大力壓縮”——會議經費壓縮30%,重要文稿、建議案篇幅壓縮30%。(據12月27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提倡短、實、新,反對假、長、空,新的文風、會風恰似一陣清風,在剛剛履新的中央政治局引領下吹拂神州大地,刷新各級黨政機關干部作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武漢“史上最短”的“兩會”即將拉開帷幕,引發公眾的關注。
一直以來,各級機關會議太多、領導講話太濫飽受到干部群眾詬病。有的會開得變了味,能不開的會也要開,能開短會的也要開長會,有的借開會旅游,有的靠開會創收,名堂還不少。對於改進會風盡管三令五申,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會議的程式化,內容的八股化,了無新意,令人生厭,甚至叫人昏昏欲睡。不過,開會是黨政機關一種基本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該開的會必須得開,關鍵在於主辦者要注重從形式到內容多方面下功夫,別具創意,改善質量,引人入勝,“最短”會議更能開出“精彩”來。
精彩來自務實的主題。放空炮的會議,越開越泄氣﹔說空話的會議,誰有心思“陪”?會議目的要明確,主題要集中,那些“慣例”性的工作,通過電話、電報能夠落實的事情,就沒必要“興師動眾”開大會。坊間戲傳:“人多的會議不重要,重要的會議人不多﹔解決小問題開大會,解決大問題開小會﹔解決關鍵問題不開會,不能解決問題老開會。”就是對時下一些沒有實際主題的會議的諷刺。1956年,毛澤東召開一個調查會,發言的人都是一個調子唱贊歌,毛澤東感到不對頭,提議休會。他說:“可惜呀,大家都講一樣的話,千篇一律,這個不是黨的傳統……明天開會,中心議題是能不能搞生產規劃,要暢所欲言。”圍繞這個主題,第二天的座談會開得很成功。
精彩來自高效的議程。所謂“簡單是美”。會議議程要為主題服務,簡捷、高效是其精髓。但有些地方和單位不論什麼會,報告、發言、討論成為約定俗成的會議程序,出席會議的領導講話“一個都不能少”,“補充幾點”比主題報告“毫不遜色”。會議材料印制精美,與會者早已習慣於既不記錄,也不緊張,無心地聆聽,放心地忘卻。這種做法必須改變。1919年,列寧曾為一個會議寫了建議:一、報告人十分鐘﹔二、發言人第一次五分鐘,第二次三分鐘﹔三、每個人發言不得超過二次﹔四、對程序問題的表決,無論同意或反對,均需一次決定,時間一分鐘﹔五、例外情況應根據人民委員會的特別決議。這個建議,對於今天改進開會方式,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精彩來自生動的表達。領導講話和報告的質量如何,是會議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講話、報告是讓人聽、讓人看的,表達內容和形式要讓人喜聞樂見,聽后、讀后有收獲和啟發,留下深刻印象。“話風”的好壞,不僅是思想方法和學識修養的反映,也體現著一定的價值追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頭等位置的人,肯定不願意老是重復“正確的廢話”。鄧小平注重講直言不諱的話、講解決問題的話,講科學提煉的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19篇文章,最短的不足百字,最長的南方談話7500字,是根據在4個地方的講話綜合整理而成,他的很多話比如“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等已成為人們傳誦的經典。
“濃縮的都是精品”。又是歲末年初,會議的旺季已經來臨。主辦方應該好好籌劃,除了條幅,除了鮮花,我們的會議將如何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