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哈市公開招聘的事業編制環衛工人進行了面試資格的現場確認。在確認現場,很多考生都表示,自己就是被事業編制和這份工作的穩定性所吸引,其中一位28歲小伙舍棄10萬年薪要當環衛工。(黑龍江晨報,11月27日)
中等以上收入基礎上的工作穩定性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在各種職業中,具有“金飯碗”美譽的公務員是首選,事業編則是等而次之的“銀飯碗”,在求職者的求職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剛剛結束的國家公務員考試中,112萬考生競爭2萬職位,最火爆職位甚至達到“萬裡挑一”。但這依然沒有阻擋住社會對“體制內”的向往,有坐女友500萬賓利車來迎考的男子,隻因為未來丈母娘的一句話“考不上公務員別想做我女婿”。如這般被“編制”和穩定性吸引的,今有放棄10萬年薪當環衛工的青年,前有放棄15萬年薪考公務員的白領,更早還有爭做“掏糞工”的女大學生,林林總總的“逆擇業”,看中的不外乎是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編制”,以及由此帶來的工作穩定性。
擇業是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但從社會對於公務員和事業編等“體制內職業”的熱衷來看,仔細深究,確實令人玩味。與“體制外”職業相比,薪資待遇不是“體制內”職業的強項。公務員、事業編等“體制內”職業之所以受到追捧甚至引發熱潮,“編制”所帶來的工作穩定性是主因,同時還有“編制”所衍生的一系列副產品,比如社會地位受尊崇、發展前景明朗,以及“體制內身份”對於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資源的優先享有權,這還沒包括各種曖昧朦朧的“隱性福利”。這些優勢,無疑是“體制外職業”所短缺的。人們都向往過一種幸福有尊嚴的生活,因此熱衷“體制內職業”似乎也就合情合理了。
因此,對於熱衷公務員等“體制內職業”的現象,不能僅僅作“崇奉官本位”之類的膚淺撻伐,深入分析“體制內職業”誘人的根源,並徹底打破“體制”對於職業人為設定的藩籬,才是冷卻“公務員熱”等“編制崇拜”現象的根本。一般而言,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作為“體制內職業”的最佳代表,對於社會稀缺資源的掌控和分配佔有決定性地位。即便“體制內職業”的工作特殊性,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地位所帶來的對於社會稀缺資源的先享支配性,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公共資源的公益屬性。而且,“體制內職業”處於行使公共權力的位置,需要按照人民委托,運用公共權力為公眾謀取公共福祉。即便是對社會稀缺資源的優先享用權,也應該是用來謀取公共利益的,如此才能確保公共資源真正回歸公益屬性。
社會熱衷於公務員、事業編等“體制內職業”,更從一個側面反襯出“體制外”的職業和人群對公共資源的公平享有權受到侵蝕的落寞。一些“體制外職業”的薪資水平或許會比某些“體制內職業”高,但是,根據需求層次論,人們對於職業的要求不僅僅是薪資,還需要穩定性、歸屬感、社會認可以及自我發展等更高層次的需求。這些“高端需求”,“體制外職業”的提供能力顯然比“體制內職業”差了一大截。這或許也是許多人寧願放棄“體制外職業”的高薪,也要謀取“體制內職業”的編制所帶來的穩定、社會認可以及自我發展等“高層次需求”的原因。
十八大報告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推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講,提升就業等公共資源的均衡分配水平,打破體制對於就業等社會資源分配的人為藩籬,同時強化公民發展平台建設,拓寬上升渠道,對於促進人力資源有序流動、打破社會階層再生產固化狀態,從而在公共資源均衡化分配方面再上新台階,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民眾,這符合公共部門運用公共資源謀取公共利益的本質屬性,契合了社會公眾的新期待新需求,更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建設美麗中國的題中之義。(凌國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