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光明日報:片醫模式是一種人性化探索

王岳
2012年11月07日08:3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鄭州對片醫的探索是讓患者首診在基層的一種人性化探索,也是解決“看病難”的一種人性化探索。

從中國衛生總費用的結構來看,確實存在財政投入不足的情況,這顯然是“看病難”問題的原因之一。但是單純加大政府對衛生的投入,完善城鄉醫療保障體系,拓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是不可能解決“看病難”問題的。解決好讓患者首診在基層,比單純加大財政投入更為重要。

鄭州片醫不是通過政府強制性指令,也不是通過社保差額報銷等經濟杠杆,而是讓患者自願做到“小病不出社區”的。鄭州片醫順應了今天醫學發展的大趨勢。“上醫治未病”的理念可謂是醫學發展到今天的一致共識。而鄭州片醫恰恰讓社區醫生發揮了灌輸健康知識理念、影響居民生活習慣,預防疾病發生的作用。而更為重要的是,隻有真正像鄭州片醫一樣踏踏實實工作在基層社區,每天出現在基層社區,才能逐步增強民眾對社區醫生的信任,自發地使患者到基層就醫。

首先,我們應當看到鄭州片醫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瓶頸。盡管鄭州大力加強了對社區醫生的培訓,但是我們發現,不同社區醫生的服務情況也大相徑庭,選拔真正有激情、有能力、有技術的優秀社區醫生必須仰仗嚴格的准入機制和淘汰機制,逐步提高社區醫生的職業信仰和技術水平。

其次,單純靠改變社區醫生,還不能盡快讓患者就醫到基層。我們必須同時改變三級醫院的發展理念。如何打破屬地化管理瓶頸,是否可以形成以三級醫院為圓心,覆蓋周邊基本社區服務中心,將現有的人事、財務管理統一在區域單一法人實體,可能是鄭州片醫模式今后必須去思考和面對的。

對社區醫生的績效考核也是鄭州片醫必須解決好的問題。事業單位今天的分配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要麼“一切向錢看”,要麼“干多干少一個樣”。這樣勢必會導致不公平或效率低下。如何在公平與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不僅是基層醫療機構,也同樣是三級醫療機構必須解決的難題。

鄭州片醫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執行力”的體現。說通俗了,“執行”就是“做”。基層政府和官員要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體察人民的願望和要求,把國家的法律法規和上級政策決定創造性而又不違背原意地在本地區本部門貫徹落實。

地方醫改的成功經驗是否可復制,是否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這是最令人關注的。回顧醫改探索的實踐我們會發現,很多改革都往往在管理者改變后便再無聲息,偃旗息鼓了。所以,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在我們科學評估、真抓實干之余,必須要重視立法。衛生行業的立法應當加快新陳代謝,有些立法都是計劃經濟年代或改革開放初期制定頒布的,卻沿用至今。而在醫改的實施層面更加缺乏一系列的立法保障,例如公立醫院國有資產管理方面的立法、醫療保險方面的立法、醫療費用約束機制方面的立法、醫療收支和藥品收支管理方面的立法等。一直以來,人們都寄希望於通過政策來推動醫改,但是實踐証明,推進醫改應立法先行。所以,鄭州片醫通過地方先行立法的設想非常之好,相信如果順利推動,勢必將為日后全國性立法提供可貴的經驗。 (作者系北京大學人文研究院教授)

(責編:方蕊娟、謝磊)


相關專題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