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綻新顏,威寧景更殊。
這個“殊”,是馬擺大山巨型風電的壯美,是草海岸畔時代新城的激情,是五裡崗工業園區的火熱,更是各級各界與威寧干部群眾同心聚力擰成一股繩,抓落實,謀趕超,推進各領域闊步發展的精氣神。
三年前,威寧被國務院列為“喀斯特地區扶貧開發綜合治理試點縣”,得到黨中央、國務院、中央統戰部、九三學社中央、國務院各部門和省直各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幫扶。同心實干同步小康的時代壯歌響徹黔西北高原。
面對大家的幫扶,威寧人頭腦清醒:幫扶的政策再好、力度再大,如果自己不爭氣,仍然是半點科學發展都沒有。從縣委書記到鄉村干部,朝著基層走,迎著問題上,用“實”功夫、花大力氣,把激活內力與借助外力結合起來,一門心思做好“同心實干”這篇大文章。
同心實干,用開放的胸襟謀事。威寧結合生態建設,舉全縣之力突破關山阻隔,引進大型風電項目“落地生金”。交通要鎮黑石頭“先行先試”,引進重慶企業建起大型城鎮綜合體,形成追趕縣城發展的“旱碼頭”。
同心實干,用發展的眼光立業。大山深處的極貧小鄉石門坎“不等、不靠”,亂石坡上擴建新區,為承接昭通機場帶動“先行一步”。爐山鎮一方面堅決杜絕小冶煉、小煤窯,一方面引導72家“煤老板”棄舊圖新,轉型綠色產業,成為“豬司令”、“茶博士”、“野雞王”……。
同心實干,用“破格”的觀念解題。牢牢牽住“干部能干”這個發展的牛鼻子,緊扣提高干事創業能力的主題,威寧在干部選拔、考核、培訓一整套機制建設上敢於“破格”。送出去“換腦”、請進來“充電”成為常態,“賽場選馬”、“比武選將”成為常態,比激情、比能力、比口碑成為常態。
同心實干,用拼搏的精神趕超。“獨臂支書”朱大清帶領村民崖上鑿石,打通山旮旯通往外界的“希望之路”﹔“巾幗支書”耿陸芬堅持10年為農婦掃盲,建合作社帶領村民致富﹔“項目支書”胡玉明搶機遇、爭項目,成為新農村建設領頭羊。一大批拼搏實干、拼搏會干的基層干部站立前沿,挺起威寧跨越趕超的脊梁。
“懷感恩之心、立奮斗之志、舉發展之旗、聚團結之力”,威寧各族兒女把應對挑戰變成砥礪奮進、再上層樓的過程,把克服困難變成抓住機遇、開創新境的過程。“威寧印象”悄然重塑: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獲得了“全國十二五首批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縣”、“全國綠色能源示范縣”等8項國家級榮譽。全國優質煙葉基地、全國生態畜牧養殖基地、全國馬鈴薯種薯和鮮薯生產基地、全國高原反季節蔬菜基地、全國農特產品加工基地、全國高原濕地生態休閑旅游中等城市等“六張國家級名片”亮麗呈現。
產業壯大起來了,城市靚麗起來了,百姓腰包鼓起來了,人們的笑容多起來了,外來投資者紛至沓來。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威寧正破繭化蝶,奮起直追。“漢彝回苗親兄弟,眾人扭成一股繩。烏蒙天險何所懼,換天改地鐵骨錚。”這是激蕩在威寧人心中的歌謠,更是日新月異、幸福和諧新威寧的精神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