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中美重新打开交往大门50周年

相互尊重 求同存异(峥嵘岁月)

本报记者  章念生  王新萍  龚  鸣  胡泽曦
2021年02月25日08: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人民日报关于中美建交的号外。
  本报图书馆供图

  尼克松图书馆外景图。
  本报记者 王如君摄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成员在长城游览时合影。
  本报图书馆供图

  穿过中式圆拱门,走进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市的尼克松图书馆,游人的视线被“空军一号”旁的场景牢牢吸引。铺着红色地毯的舷梯旁,尼克松和周恩来微笑着向彼此伸出右手。历史瞬间定格——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第三十七任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这一“破冰之旅”,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尼克松的外孙克里斯·尼克松·考克斯说,外祖父经常跟他谈起中国的事,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中国对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从“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到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再到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访美……中美两国推开了冰封数十年的交往大门。

  “这‘乒’的一声全世界都听到了”

  1971年3月底4月初,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比赛期间,一位美国运动员匆忙间误登上了中国代表团的巴士前往赛场,这场意外相遇,拉近了两国运动员的心。美国乒乓球队几次表示,希望在世乒赛结束后访华。

  消息传回国内,毛泽东几经考虑,在世乒赛的最后一天作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以中美人民之间的交往作为打开两国官方关系的序幕。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抵达北京。在首都体育馆,1.8万名观众观看了中美友谊赛。美国民间掀起一阵“乒乓热”,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实况在黄金时段播出。

  正如美国《时代》杂志所说:“这‘乒’的一声全世界都听到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小球转动大球”外交经典,源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深刻洞察。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1967年,准备竞选总统的尼克松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文章时提到:“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其总统就职演说中,再次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

  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决定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作出努力。

  1971年4月21日,周恩来通过巴基斯坦向美方发出访华邀请。同年7月9日至11日,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双方就尼克松总统访华达成了一致。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972年2月21日11时30分,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

  在回忆录里,尼克松这样描述他同周恩来的历史性握手:“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当天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宾主谈话寓意深刻而又幽默风趣。毛泽东说:“过去22年总是谈不拢……所以就打乒乓球。”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我们可以实现一个突破,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美中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

  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在《上海公报》中,双方以坦率和现实的态度列举各自对重大国际问题的不同观点,肯定了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上海公报》强调,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谈及这份历史性文件,基辛格说:“这个公报是我所知道的外交文件中的首创,它保留了双方所持不同意见的内容,也正因如此,使得协议一致的内容更具有意义。”

  在欢迎宴会上,尼克松坦言:“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在临别的答谢宴上,尼克松再次强调,“我们决心不让这些分歧阻碍我们和平相处”,“我们每一方都有这样的希望,就是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民可以在其中和平相处,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让历史而不是让战场对他们的不同思想作出判断”。

  周恩来在宴会祝酒词中所说的一番话同样耐人寻味:“时代在前进,世界在变化。我们深信,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不管历史的发展会有什么曲折反复,世界的总的趋势肯定是走向光明,而不是走向黑暗。”

  “每天都是全新的探索”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友谊馆中,有一组烧瓷工艺品——一只雄天鹅引颈展翅,一只雌天鹅曲颈梳理,三只小天鹅偎依在父母身边。这是尼克松访华时赠送给毛泽东的国礼,传递了人类美好的愿望——和平与友谊。

  《上海公报》发表后,中美两国人民交往热情迸发,两国间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贸易等方面交流逐年扩大,地方性的美中友好协会蓬勃发展,但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最大障碍——台湾问题,依旧突出。

  1977年6月,美国卡特政府在总结几年来的对华谈判后,重新拟订美国对华基本政策,开始谋求加速同中国关系正常化。对于美国政府发出的信息,中方很快给予积极回应。

  1977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时任美国国务卿万斯时强调,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在台湾问题上有三个条件,即废约、撤军、断交。

  1978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公开宣布:美国承认大陆和台湾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的概念,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符合美国最大利益。5月,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向邓小平转达了卡特关于接受中国所提三个条件的决心。7月初,中美双方开始在北京举行建交谈判,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步伐加快。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正式建交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这是我们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我认为,它为我们两国发展经济、促进世界和平和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提供了合作的机会。”卡特回忆。

  1979年1月建交伊始,邓小平应邀访问美国。在白宫,邓小平同卡特紧紧握手,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两国人民都在握手。”

  建交之后,中美多领域交流迎来新局面,美国时任财长布卢门撒尔一行、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美国国家男子篮球队相继访华。“每天都是全新的探索。”谈起40多年前访问中国的日子,时任NBA球队华盛顿子弹队副总裁杰里·萨克斯说。

  过去半个多世纪,国际关系中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美关系恢复和发展。虽然期间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和困难,但总体不断向前,而且取得了丰硕成果,造福了两国人民,也促进了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重要关口。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25日 05 版)

(责编:郝孟佳、赵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