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2日11: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中部战区总医院8位医务人员被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四个单位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
位于湖北武汉的中部战区总医院在疫情暴发时就身处“暴风眼”,他们是最先投入疫情防控的军队医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院2200多名党员自发组成“党员突击队”,冲锋一线,支援地方战“疫”。
57岁的江晓静是中部战区总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组长,这位有着32年党龄的感染科主任医师已经与传染病战斗了34年,原本就要退居二线了。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她的计划。
2019年年底,武汉市通报首例不明原因的病毒肺炎疫情后,中部战区总医院每天发热门诊接诊数陡然增加到500多例。曾参加过多次传染病救治的江晓静隐约感到,一场与病毒“短兵相接”的战斗将要打响。
疫情刚暴发时,救治患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套成熟的治疗方案。江晓静经常穿着防护服“泡”在病房,仔细询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分析每名患者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细化“一人一册”的治疗方案。
接诊患者最多的那几天,江晓静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深夜查房之后就在办公室打个盹,时常深夜一两点还在微信群中了解患者情况、跟进指导救治。有时候放心不下重症患者,凌晨4点,她又换上防护服去重症监护室查房。
同事叮嘱她注意休息,她说:“我是军人,是党员,还是传染病专业医生,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
当时,医院收治了一名39岁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徐强(化名)。江晓静查房时发现,徐强在平静时呼吸频率加快,有点像喘不过气来的样子,就询问他“有没有什么不舒服”,徐强表示“还好,没有感觉呼吸困难”。
但多年的经验告诉江晓静,徐强目前的状态只是一个假象,病情随时可能加重,如果不提前开展干预,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她当即决定,除了给予抗炎和加强吸氧治疗,马上给徐强上无创呼吸机,每两小时观察一次他的病情数据。
第5天早上,护士突然跑过来报告:“徐强呼吸困难!各项监测数据都极不稳定!”徐强表示,感觉自己像沉在水底一样无法呼吸。江晓静告诉他,病情没有到不可逆转的程度,要坚强一些,咬牙扛过去。
缺氧症状的缓解和对医护团队的信任使他安下心来,他坚信自己能熬过去。5天后,徐强的呼吸机顺利撤除,江晓静和医护人员把他从滑向危重症的边缘拉了回来。
治愈出院后徐强一直琢磨着如何回馈社会,当他听说中部战区总医院正在招募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血浆时,他成为第一批捐献者。捐献血浆的那天,他特意到江晓静办公室外,隔着窗户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抗疫过程中,中部战区总医院战“疫”党员突击队队员不畏艰险、周到细致,诠释了人民军医应有的样子。1月21日晚,中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邬明和神经内科护士长刘孟丽接到紧急命令,他们要带领40名医护人员,火线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
武汉市肺科医院的形势不容乐观,刘孟丽和队员们发现她们接管的病房就是平时的普通病房,没有隔离区和缓冲间,也没有划分清洁区和污染区。刘孟丽将17年前在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时的护理经验运用到这次救治任务中,细化感控流程,规范护理操作和防护程序,很快完成开科任务,为危重患者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病情一般都比较重,当时有一名年近8旬的老奶奶,氧饱和度经常在80%以下,刘孟丽和战友们一次次与死神“掰手腕”,终于成功治愈了这名患者。出院时,老人感动得泪流不止。她在刘孟丽的防护服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愿你的人生如春天般美丽。”
1月27日,一名怀孕34周加5天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被送到中部战区总医院。孕妇呼吸困难,生命体征非常不稳定。经医院会诊及救治后,李女士当日成功分娩,随后的14天里,婴儿接连度过了呼吸关、营养关、体温关、感染关。
与此同时,经过精心救治,婴儿的妈妈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减轻,血氧饱和度100%,心肺听诊无异常,病情一天天好转。医护人员悉心照顾宝宝,李女士流着泪说:“感谢医生护士们,把我的孩子带得这么好,是你们把我们从鬼门关救出来了……解放军是我们母子的救命恩人,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抗疫期间,中部战区总医院发热门诊量达1.3万余人次,新冠肺炎专区累计收治患者831人。整个抗疫战斗中,进入“红区”时总是党员先行,收治患者总是党员先上,夜班岗位总是党员先值,眼睛布满血丝的医护人员用行动践行着请战书上的誓言:“我是党员,我先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覃丽萍 李锐
相关专题 |
· 人民战“疫”党旗飘扬 ·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