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稿件

【民族团结党旗红】传承红色基因 青海黄河岸边有片红色沃土

2020年09月21日14:0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民网海东9月21日电 (吴兆飞)凝望着黄河出神,汽车一个转向,视线被拉回到窗前。两排撒拉族传统风格的居民建筑整齐伫立于道路两旁,一张砖红色石塑的西路军行走路线示意图惹人注目。车熄火,红光上村到了。

与积石山隔黄河相对,距查汗都斯乡政府5公里,循化县西路红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便坐落于此。

守着这方宝地,红光上村深挖 “红色产业”、巧做“红色文章”,民族团结的基石得以筑牢筑实。

传承红色基因 全村经济建设有抓手

“红光”二字取“红军精神光照千秋”之意。

“没有红军,就没有今天的红光上村;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这是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单看村貌,很难将这一人口不足千人的少数民族村落与红军相关联。在和记者交流时,马乙四夫道出了红光上村与红军的渊源。

80多年前,西路军奋勇作战,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功绩。部分西路军战士在此地修建房屋,砖瓦上留下了他们镂刻出的镰刀、斧头、五角星、“工”字等革命符号。

房屋瓦片上刻有五角星等符号。人民网 吴兆飞摄

期间,红军战士还帮助本地撒拉族百姓修建各类基础设施,在日常相处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

“战士们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对老百姓的关心爱护都保留在了红光上村的一砖一瓦之上。”马乙四夫指着纪念馆中的陈列物饱含深情地告诉记者。

红光上村主干道旁还有一所小学。这所名为西路军红军小学的学校同样由当年的西路军战士修建。校门设计风格与邻近撒拉族建筑相契合,但大门正上方一颗红色五角星却熠熠生辉。

推门而入,正前方,“托起明天的太阳”七个大字悬于高处,一株“红军树”枝繁叶茂傲然屹立于操场之侧。

西路军红军小学操场旁的红军树。人民网 吴兆飞摄

“我们要深耕红色资源,厚植红色底蕴,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谈及办学理念,校长马忠明表示,“还要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珍惜宝贵的民族团结精神财富。今天的撒拉族‘小红军’也必将成长为坚定维护党的政策、建设家乡的主力军。”

红色文化是红光上村的精神财富,也是探索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依托本地红色资源,红光上村党支部坚持把“传承红军精神、坚守共同信念”作为党建引领全村经济建设的抓手,打造出了一系列叫得响和拿得出手的红色产业。

打造红色党建品牌 村集体经济率先“破零”

几根硕大圆木笔挺而立直抵屋顶,镂空花纹呈排布局点缀屋梁,泛黄的颜色让这一榫卯结构木屋更显灵动。

刚迈过马乙四夫家的门槛,就被眼前的撒拉族民居所吸引。

2009年,马乙四夫将红色资源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推出红光上村第一家“撒拉人家”农家院,并为它起了一个颇具军伍色彩的名字——工兵营农家院。

经营伊始,农家院年收入5—6万元,有效解决了多户贫困人口的就业难题。目前,类似于这样的农家院,红光上村已开办了8家。

在此基础上,马乙四夫带领全体党员群众抢抓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政策机遇,创办村集体农家院,形成集红色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发展新业态,在循化县率先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红光上村党支部引领脱贫攻坚、促进民族团结的成效日益显现。

红色党建品牌的做强做大证明,只有党支部发挥引领优势,才能真正物尽其用、人尽其力,才能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

“我现在没其他想法,就是打算贷款再多养几头牛。”已脱贫的韩乙四么话还未说完便拉着记者去看他养的牛。牛圈不大,但8只牛犊长得结实壮硕。

村民韩乙四么饲养的牛。人民网 吴兆飞摄

与韩乙四么攀谈得知,关于如何增加贫困户收入,村党支部坚持因人施策,喜欢养牛的他将自己的4头牛入股到村集体,还主动承担了村中其他牛的饲养工作。

如今,韩乙四么的小儿子就在村中的红军小学读书,家庭年收入接近5万元,这远远超过了脱贫标准线。

“乡村社会治理直接牵涉党建工作,推动形成党建‘品牌’效应需要党支部协调全局,也需要党员带头,从而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长期扎根基层的查汗都斯乡党委书记韩世界对此深有体会。

党建引领下,红光上村成为了一片热火朝天的红色沃土,红色精神深深镌刻在了撒拉族百姓心中。正如村旁的黄河,蓄势向前,却不见涟漪。

(责编:任一林、任佳晖)
相关专题
· 民族团结党旗红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